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2009-09-02 08:09覃荣杰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师生化学交流

覃荣杰

摘要: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享受化学课堂,是一种更能体现学习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有了更多“动”的可能性和空间,因此研究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对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动起来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童心未泯,好动好问,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他们好动好问、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教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简单地讲,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课型特征,选择动点,设计动法,把知识点合理地处理成通过主体活动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做到课堂气氛活而不乱、统而不死、围绕重点、一气呵成。

如何是让课堂真正“动”起来?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其一,“生动”,课堂上有说、有议,有聚精会神听、有会心的微笑;有静、有动、有问、有答,有个体回答、小组代表回答以及全班共同回答等,化学新课程强调:要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质疑呢?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要注意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接近,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问题,比如,在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教师故意用一个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学生发现后,立即指出,不可行,教师此时质疑:没有长颈漏斗用普通漏斗怎样完成实验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都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一难题,这一问题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但是,只要找好切入点,即不能让气体从漏斗逸出,想办法让漏斗下端管口位于液面下,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解答了,第二,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如,将浓硫酸稀释时,教师质疑:浓硫酸怎样才能转化成稀硫酸呢?学生的思维是酸与水混合,而教师演示酸入水的稀释过程,并且强调这样做才是正确的,一名男生立刻站起来问:“为什么不可将水倒入酸中呢?”教师给出浓硫酸的密度,于是学生互相讨论,明白了道理,又比如,学完盐酸的化学性质,准备学习硫酸的化学性质时,教师请同学们猜想硫酸的化学性质,一名女生站起来问:“它的化学性质应该与盐酸有相似的地方,因为他们都是酸,但他们也应该有不同的性质,因为他们是不同的酸,这只是我的初步猜想,不敢肯定,”听后教师肯定地说,该生爱动脑筋,想法很好,她的想法对不对呢?学生非常想知道结果,于是教师就指导学生用实验探讨研究,实验过后,结论与她的想法一致,这时有的同学进一步提出,都是酸,性质怎么会不相同呢?学生的这些疑问都是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发现的,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诱思探究韵方法,第三,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土壤,总之,以上的做法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会质疑、会学习、会创造,教学的真正目的是留给学生一个问号,而不是一个句号,让课堂上学生的质疑真正“响”起来!

其二,“师生互动”,课上教师与学生应有多次的角色转换。如教师充当主持人时,学生是嘉宾;学生讲故事时,教师是听众与记录员;学生讨论时,教师是协调者;学生表演时,其他学生和教师是被陶醉的听众,经历了一连串的角色转换,师生间合作默契,学生参与热情高,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课堂上往往只有一个声音——教师在唱“独角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伴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也将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表演的是“群口相声”,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很多,下面举几个例子:

讲石油的重要性时,如果按教材中平铺直叙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既提不起学习的热情,也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如果设计成师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有的扮演汽车商或司机;有的扮演轮船工程师或船员;有的扮演飞机驾驶员或拖拉机手;有的扮演石油经销商或加油站工人;有的扮演小商品的制造商或经销商等等,通过介绍机器的性能、状态、原材料等等的表演来探讨“为什么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动力的源泉?”这一问题,学生可从自己已知的信息图示中搜集与石油有关的信息与大家分享,这样,学生都能放飞自己的思维,由被动学习变为轻松、愉快、主动积极地合作交流,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再如:在学习《饱和溶液》这一节课时,笔者开始是这样引入的:首先播放青海湖的录像,然后问:“青海湖那诱人的景观与盛产食盐有什么联系?湖水里的盐又是怎样提取出来的?”为学生学习饱和溶液这一节内容构建了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情境,从资料的介绍、神话故事的讲解、提出的讨论的问题吸引学生,学生顿时来了兴趣,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主动参与的欲望变得十分强烈,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并做好记录,然后将实验结果与大家交流分享,使他们体验到参与探究的乐趣和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间相互交流与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种互动的气氛中学习,让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个性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并得以实现,这种课堂作风民主,师生以平等的地位讨论、分析和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富于想象,这样课堂里才会爆发出灵活运用知识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其三,“生生互动”,你讲我听,你发言我补充,你表演我鼓掌,你指挥我合拍,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言认真,分工明确,汇报有质量,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和谐统一,课堂上动静相宜,教学主题一目了然。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要使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中,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交流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作为每个学生个体来说,他们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只有取各人所长,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使每个学生受益,如在讲到“食品与健康”的课题时,笔者就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许多问题是教师本人也没有想到、听到的,特别是这些问题的解答有相当多的是由学生自己回答的,而且,学生回答的视角是多方面的,甚至是独特的,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要知道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是无穷的,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交流的组织者、学习成果的分享者,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大胆发言和交流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放手吧!让学生动起来。

责任编辑罗艳

猜你喜欢
师生化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