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探

2009-09-02 08:09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物体新课标创新能力

宾 峰

在新课标理念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职责,为此,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探究动机,启迪创新意识

乌中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可见兴趣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待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如:在探究运动的相对性时,可借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并配之以图,通过这样新鲜的,富有诗意的讲解,学生觉得直观、形象,对相对运动的理解比较牢固、准确,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怀,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与实践相结合,与“热点的时事”相联系,创设一些与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如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时可引人以下实例:1999年6月20日,山西青年朱朝辉驾驶摩托车飞越黄河壶口瀑布,从而成为世界上驾驶摩托车飞越黄河第一人,假设摩托车在高出对岸落地点h的平台上起飞,河宽为d,则摩托车起飞时的最小速度应为多少?这样给学生留下悬念,启发学生猜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为探究新知识创设了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二、鼓励质疑求异,提出探究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倡导质疑与求异是新课标下教学改革的重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这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对物体下落快慢的探究中,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和经验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而伽利略提出,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一样快,这就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哪个下落快?从而对问题作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来加以验证,同时,让学生学习伽利略敢于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他通过实验和数学推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错误观点,从而揭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同时,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教会学生怎样质疑,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采用适当例子作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加深而深入学习,总之,科学创建于提问,没有提问是不会有所创新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创造条件解惑释疑,放手探究培养能力

“手脑结合,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式”,“手脑双全,是创新教育的目的”,脑和手是必须紧密联系的,其联系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而实验就是学生的手、脑联系的重要“桥梁”,实践证明,实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亲自实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以便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活动,最好能为学生提供产生不同探究思路的材料,比如:实验桌上备有的器材:铁架台、秒表、刻度尺、小球、斜槽、长约2m的光滑平糟(侧面有刻度)、重锤线、白纸和复写纸等,请在这些器材中选择一些器材设计一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g的实验,用这些器材设计的测定重力加速度g的实验装置较多,但大多数学生力图把所有的器材用完,也有一小部分同学的思维很灵活,他们选择重锤线作单摆,用秒表测单摆的周期,用刻度尺测长摆,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就可以算出当地重力加速度了,这样在实践中认识重力加速度,不但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敢于超出自我,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凌瑞初《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2顾香娟《试论自然科学课程与创新教育》物理教师

3石志中《浅论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物理教师

4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5潘涌《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责任编辑易志毅

猜你喜欢
物体新课标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