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能力观的企业加入集群行为研究综述

2009-09-02 01:46万迪昉
人文杂志 2009年4期
关键词:集群

周 勇 万迪昉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目前外部经济及集群理论对企业加入集群及科技园区动力研究的不足,回顾总结了以企业的资源能力观为基础的关于企业内部特征对企业加入集群动力影响的研究。梳理了企业规模、技术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与业务特点所导致的企业加入集群的行为差异。

关键词 资源能力观 企业进入 集群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4-0183-04お

从现有文献看,科技园区与产业集群的研究在诸多方面互相交织、不可分割。科技园区是产业集群衍生和发展的载体,而产业集群又是科技园区更富生机与活力的存续方式。目前对科技园区的大量研究都是从产业集群和创新网络的角度而展开,主要研究企业加入科技园区的动力及其作用机理问题。

虽然外部经济以及集群理论等对企业加入集群及产业园区行为动因给予了较好的解释,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批评这种视角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特征,而这种内部特征往往被许多的战略管理学者认为是企业战略行业的基础驱动力。即使当同一产业内的企业面临相同的外力,企业独特的内部特征也会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与绩效。Valdemar Smith (2002)

①提出了一个集群加入新的分析角度,就是从企业战略投资定位选择的视角来研究集群的进入问题,并把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应用于企业决策分析模型。A viad A,pe'er (2005)②将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与集群的加入连接起来,建立了一个企业特征因素与区位因素相结合的动力概念模型。

所以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对企业进入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企业的资源能力以及企业对外部环境感知的基础上。因此近年来不少学者从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出发,以企业的资源能力观为基础,研究了企业内部特征对企业加入集群动力的影响。

对企业所拥有资源的异质性假设(Barney,1991:99~120)以及利用这些资源的战略行为(Porter,1985)是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不同学派都在寻求解释企业资源异质性的本质和特点以理解企业加入集群动机的强弱。Ahuja (2002)③研究显示,企业从集群的受益是受其所处的产业环境影响的。对于一些产业,企业受益于网络成员间的信息及资源传递;而对另一些产业,企业受益于与其竞争对手的合作。但同对重点关注产业情况情境的研究相比,目前的研究者往往忽视了企业在集群网络中的受益大小可能与企业的个体特征有关。

*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相对绩效评价的股票期权再定价及其相关研究”(项目编号:70371036)、陕西省社科基金(06E026S)、陕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07KR50)的资助。

① Overgaard V.S. Does Location Matter for Firms' R&D Behaviour? Empirical Evidence for Danish Firms. Regional Studies,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s,2002,36(8):p.825-832.

② Pe'er,A.a.V., llan., Who Enters, Where ,and Why? The Influence of Capabilities and Initial Resource Endowments on the Location Choices of New Enterprises [EB/OL] Sauder School of Business Working Pape(2005),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861184.

③ G.Ahuja, The duality of collaboration: induc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formation of interfirm linkag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3):p.317-343.

传统的战略研究很早就认识到企业是一个拥有不同资源与能力的异质性个体。企业特定的资源与能力会决定其是否能从特定战略受益。例如,是否能通过不同定位的比较而降低成本其实就与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有关。而这种内部的资源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弱、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的大小以及企业的业务特点。

一、企业规模与加入集群倾向的差异

企业规模对其战略行为&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战略管理中(Chen and Hambrick 1995,Dean et al 1998)(注:Chen. M.J.&Hambrick.D.C, Speed, stealth, and selective attack:How small firms differ from large firms in compertitive behaviour.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38(2):p.453-482;Dean T.J,B.R.L.&.B.C.E., Differences in large and small firm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context: Stuategic implications fro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usiness forma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19):p.709-728.)和组织理论的研究中(Hannan and Freeman, 1997:929~934)已经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Hannan and Freeman指出不同规模的企业将采用不同的战略与结构,因此即使从事相同的活动,大与小的组织都会因为其所依赖的资源不同而采用不同行为。Charney (1990)的研究也表明企业的不同规模对不同因素的反应以及对同一因素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规模差异对企业定位选择的影响,主要从企业对补充性资源需求的角度出发。企业定位于集群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搜寻它们所不具的补充性资源(Scott,1998),这类资源在集群中会比其他地方更为丰富,地理的接近也会减少获取这些资源的成本。大的企业往往会具有更多的自有资源,因此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会小于小企业,而且能够通过向前或向后的纵向一体化来内部化某些行为。所以,大企业对于集群聚集收益的需求较小。不少研究都显示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可能加入集群(Rauch,1993,Shaver,2000)(注:

Rauch J.E,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human capital: Evidence from citi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3,34(4):p.380-400;Shaver,J.M., Flyer, F,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irm heterogeneit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2):p.1175-1193.)。

不确定投资理论是用资产的可逆性大小来分析企业规模与投资进入的关系,企业投资所需的规模越大,资产不可逆程度的可能性越高。所以在实物期权理论中,规模越大可能对应着延迟的投资。也即更小的进入倾向。Montgomery and Hariharan (1991)

(注:Montgomery. C.A., Hariharan. S,Diversified expansion by large established firm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1,(15):p.71-89.)研究了企业的进入问题,发现在企业之间由于不同的战略以及资源所代表的企业能力(或者是马歇尔的资源或是投资环境恶化是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的不同,企业投资进入产业的倾向也不同。

二、企业技术能力与加入集群的动力差异

最近关于集群的研究非常强调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创造的集体学习机会,也将之作为集群形成的主要动力。这些研究均强调了这种从竞争者处的学习的机会,这种学习是通过知识溢出、劳动力的流动、信息与技术决窍的渗漏,或者模仿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学习也成为企业发展和更新其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注:

Scott. A.J, Regions and the World Economy: The Coming Shape of World Production, Competition, and Political Order. 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并且会降低自己的用于知识创造的投入(Rauch, 1993(a):843~867)。然而这种收益对于领袖企业与落后企业是不均等的,那些拥有最好知识的企业可能会从竞争者处获益甚少,但是那些技术水平较弱的企业则会从与领袖企业的接近中获益更多。因此,拥有最好技术能力的企业往往定位会远离集群以防其核心技术能力的泄漏。

Suarez-Villa& Walrod (1997)(注:Suarez-Villa, L.W.,W, Operational strategy, R&D and intra-metropolitan clustering in a polycentric structure: The advanced electronics industries of the Los Angeles Basin. Urban Studies , 1997,(34):p.1343-1380.)通过对通讯及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发现,那些拥有更高研发能力的企业会选择远离集群以避免其核心秘密泄漏给竞争对手,而那些具有更少研发投入的企业会通过定位于集群以获得技术溢出的好处。这就解释了地理集群中的创新活动的一般趋势:那些在产业中拥有主导作用的企业有时会定位于远离集群的地方,而弱的企业往往定位于集群(注:

Rauch.J.E.(a), Does history matter only when it matters little? The case of city-industry location.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CVIII(3): p.843-867;

Suarez-Villa, L.W.,W, Operational strategy, R&D and intra-metropolitan clustering in a polycentric structure: The advanced electronics industries of the Los Angeles Basin. Urban Studies , 1997,(34):p.1343-1380;Shaver,J.M., Flyer, F,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irm heterogeneit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2):p.1175-1193.)。例如,微软定位于西雅图,而不是硅谷;好莱坞最多产的电影制造商Grorge Lucas坐落于旧金山而不是好莱坞。所以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弱会对其定位于集群的偏好有重要影响。

企业所处的行业的技术特点也会极大的影响企业的进入倾向与进入时机。很多研究者(Acs, Audretsh & Feldman, 1994; Jaffe, Trajtenber

g & Henderson,1993)

(注:Acs, Z.J., Audretsch , D.B., Feldman, M.P., Research-and-development spillovers and recipient firm siz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4,76(2):p.336-340;Jaffe, A.B., Trajtenberg, M., Henderson, R,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s evidenced by patent citati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108(3):p.577-598.)指出,那些在发展中知识越重要的行业越愿意加入集群。在这些行业中,知识往往被看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Grant ,1996: 109~122)。Audretsh (1998)(注:Audretsch, D., Agglomer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8,14:p.18-29.)and Krugman(1998)(注:Krugman P.,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1998(2):p.161-174.)研究表明,正式编码的技术知识的扩散成本并不受地理距离的影响,但是隐性的、未编码的技术知识的扩散会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因为未编码的知识是隐晦的、模糊的、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所以如果行业技术创新活动非常活跃而且企业间隐性知识的流动非常重要时,很可能会促进生产者与用户在地理上的集中(Lundvall,1992)。Zucker,Darby & Armstrong(1998)

(注:Zucker, L., Darby M.,& Armstrong, J,Geographically localized knowledge: Spillovers or markets? Economic Inquiry, 1998,36:p.65-86.)研究了生物技术行业的知识溢出后发现生物技术公司的绩效与地理上接近大学的程度具有正向的关系。另外,不同行业类型对聚集效应与拥挤效应的的反应也不同,Glaeser et al.(1992)

(注:Glaeser E.L., K.H.D., Scheinkman J.A. and Shleifer A., Growth in cities. J.Pol. Econ ,1992,100(1):p.126-152.)

和Henderson et al.(1995)(注:Henderson V,K.A., Turner 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103(5):p.1067-1090.)研究发现,城市化经济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但是对传统产业和成熟产业并没有促进。Harhoff(1999)(注:

Harhoff, D., Firm Formation and Regional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Germany.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1999,8:p.27-55.)实证研究了德国地区结构及产业的历史构成与新企业建立的关系,以试图发现对于高技术与低技术企业形成所需的结构条件是否有异、地区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是否会对企业的形成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区域溢出效应非常显著,那些专业化的区域会吸引同一产业内的企业,而地区内产业分散化对高技术企业比低R&D产业要重要得多。

三、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与加入集群的动力差异

从管理的视角来看,企业的吸收能力提供了一个将内部能力、外部知识流与地图网络相结合的重要概念。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寻求、获得与使用知识的能力(Cohen,1990:128~152),受惠方要想使用转移的知识,就必须具有理解技术与知识的背景,否则即使知识再有价值;可如果接收方理解不了也是无用的。因此Cohen and Levinthal (1994:227~251)指出,企业增加知识的吸收能力也许是打开外部信息渠道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可使企业与其供货商、客户、大学等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通过这些联系,企业寻求其知识的合作者以满足技术变化的需求,弥补其内部能力的不足。

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通常由R&D的强度来表示,因为它的投入不仅会直接增加企业创新的能力,而且还能直接增加企业的知识储备,同时由于其评价、使用外部资源能力的提高也会间接增加其创新潜力,这些知识的累积会使企业拥有较高的核心竞争力与特有的竞争优势。Cohen &Levinthal (1990:128~152) 研究了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证实了在研发投入上比较努力的企业更有可能定位于集群以使其能力物有所值。因此表明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企业会更愿意加入集群。

四、企业的业务及行业特征与加入集群动力的差异

对当地资源的依赖程度也是影响企业定位倾向差异的重要因素。不同企业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如果企业对从外部获取投入有较高的依赖性,它会更加倾向定位于集群,而一个垂直一体化程度高的企业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会较小,所以定位于集群的意愿会较弱。

企业对当地资源依赖程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产品和生产组织的特征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决定的。当企业产品更多的是销往集群外部时,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往往不是从当地获得的,企业会减少其加入集群的愿望。Dupuy and Gilly (1990:207~223)认为各种企业特殊的特征会决定实现合作机制(collective dynamics)的能力。

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也会影响企业对集群加入倾向的差异,因为产业类型会影响企业商业活动的空间接近的需求。服务业经常要高度依赖于当地市场以及经济的发展,接近客户是大多数服务类企业的前提条件(Koschatzky ,1999)。而制造业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很少是固定于特定区域的(Fritsch,1999:157~181)。Nachum(2002)的研究发现企业创新能力与进入集群的意愿正相关,这和以前的研究截然相反。他认为这个结果主要是和所研究的产业特点有关。以往负相关的结论多来自于制造业的研究,但对于服务业,由于其异质性知识的特征,因此这种知识不易泄漏,所以避免了通过远离群去保护自己专利技术的必要,相反接近集群却可以使其更容易获取集群的其他资源,例如专业化的雇员和服务的提供。

Kim etal (2000:133~153)研究表明,区位灵活型产业中的企业可能选择在较强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的地区进行投资来降低各种成本和商业风险。在已有的外商直接投资研究中,Tong(1979)在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在美国不同产业部门中定位决定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比如,生产食品及同类产品的外资企业最为关注的是适宜的工厂选址、便捷的交通服务和接近原材料产地;而纺织企业则强调进入市场的机会、当地市民的态度以及当地的劳资关系和劳动法律;而对于测量、分析和控制设备的生产商而言,他们更强调劳资关系、便捷的进出口以及管理、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的可得性。

E.J. Seeley (2005)(注:Seeley E.L., Two studies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pensity for industry clustering in David Eccles School of Business, The 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Utah:Utah,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利用美国统计局及产业普查数据,从产业水平研究了影响集群倾向的三个因素:隐性知识的水平、交易成本的水平、投入成本的水平,发现这些水平越高,产业越倾向于形成集群。

五、结论

企业是否投资进入科技园区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投资。战略管理理论从企业资源能力异质性的角度考察企业加入园区的动力倾向差异,这使得我人在考虑企业进入园区问题时,不仅考虑投资外部环境对企业进入的影响,也能深入地了解企业特征对进入的影响,从而获得对企业进入问题更本质的、更有针对性的理解。

但是目前从资源能力观视角对企业进入园区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论述企业加入集群的竞争优势地位,缺少系统的深入性的研究;在对企业进入集群的行为差异的分析中,集群或园区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对企业特征与园区环境影响因素的内在作用很少触及,且是比较零星地散布于集群理论实证性研究的一些结论中,还未产生足够的重视。

因此,建立一个将企业资源能力特征因素、集群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与集群收益因素相结合的企业加入创新网络的动力模型,会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企业的定位行为,也对企业加入创新网络的动力因素获得更为全面地理解,更好地解释现实企业的决策行为。

作者单位:周 勇,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万迪昉: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集群
以产业集群引领中国品牌腾飞
欧洲集群观察站、欧洲集群和产业变化观察站研究
培育世界级先进 制造业集群之关键问题
小议产业集群内涵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集群品牌是集群整体的品牌还是集群产品的品牌?
中小企业集群潜在融资优势的发挥机制研究
数字集群的未来之路
数字集群的未来之路(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