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孩子们读书的幸福

2009-09-01 03:09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7期
关键词:上学读书家长

沈 芬

女儿班上的一名很要好的同学没有到校上课,中午回家,女儿连忙电话询问。当得悉对方因感冒发烧需要在家治疗休息几天时,女儿不是道以问候与安慰,而是无限感慨地说一“你真幸福!”其神情,不胜向往之至。

常言道:穷人没病就是福。自然,这“幸福”不会来源于疾病,而是来自于无须到学校上课。只要不必到校上课,哪怕遭点儿小病小灾也被视为一种幸福一由此不难看出,读书上学在多少孩子心目中已成了一种被逼无奈、极端痛苦以至比疾病还可怕的事情。

上学读书,曾经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记得在小说《高玉宝》中,曾有专门的一章“我要读书”,记述了主人公在看到许多同龄的孩子走进学堂而自己被挡在校门之外时的那种欣羡加嫉妒的复杂心情。可如今竟出现了不少以逃离课堂为“幸福”的孩子——想想这些孩子真的是有些“人心不古”的意味了。究竟是我们的孩子决心弃绝巧智,远离知识文化而去,还是我们的学校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甚至成了孩子们恐怖的渊薮?这真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其实,孩子与生俱来就有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学、读书、探求未知世界的奥秘应当说是每个孩子最为热切的梦想。想想童稚时代缠绕于父母膝下逼着你讲故事、向你打破沙锅问到底地追问一个个“为什么”的时候,他们那种旺盛的求知欲甚至超过了成年人。可就在他们真正走进知识的殿堂——学校的大门之后,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变得视求学为畏途,甚至想方设法逃学、旷课,视学校若地狱,视教师如仇寇呢?

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下时下学校的教学内容,去看一看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去查访一下学校的管理制度,去掂一掂孩子们的书包,去计算一下学生的在校时间,去问一问孩子们每天需要完成的作业量……你大概就很容易明白上述问题了。

曾有人用“起得比鸡都早,睡得比狗还迟”来形容我们的教师。其实,孩子们与教师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教师承受的只是来自校方的压力,而孩子们却要承受教师与家长的双重夹击。君不见广大的城市乡村,多少孩子起早贪黑、早出晚归、上学放学,从来都是“两头茫茫皆不见”;多少孩子从无双休日、寒暑假,甚至被克扣了无数的睡眠时间,多少学校一个月只给学生半天的所谓的“月假”,用以回家补给粮饷盘缠;多少孩子在校期间受到的都是“填鸭式”的教育,吃进的都是“罐装食品”,很难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多少孩子被逼着参加了无趣味的“兴趣班”、毫无特长的“特长班”,只为了中考、高考能够赚取一点可怜的加分;多少孩子在校遭受教师的奚落,在家遭到家长的痛“扁”——只因难以达到他们那过高的期望值;多少孩子累垮了身体,熬坏了双眼。使得“近世进士尽是近视”成了可怕的现实……请问,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孩子们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只有在生病的时候,孩子们才会觉得“有病就是福”——得了病才会受到家长的关心与呵护,才能得到一点可怜的休息时间!

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教育界的某些“人物”(甚至一些海归人士),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为我们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上取得的成绩而骄傲,可有多少人想过这背后的巨大成本,想过孩子们为此而付出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煎熬。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一名记者对一位国际少年钢琴大赛获奖者的采访,在回答记者关于她平时练琴的感受时,这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少年,突然愤愤地指着面前的钢琴说:有时我真恨不得砸了它!这可是受过多年音乐熏陶的孩子啊!而那些一天十几个小时泡在题海里的孩子对他们的功课、对他们的学校又会作何感想?自然,他们不会“砸”了学校,但“惹不起躲得起”吧。逃离也许就成为最好的方式了。

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们读书的幸福和学习的乐趣?答案只有一个——我们不得法的教育。

猜你喜欢
上学读书家长
我爱读书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