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育教学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经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比较集中地开展教学活动,传授的知识量也是其他形式所不能达到的。但是,这个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国内外教育学者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许多规律性的理论和方法,如著名的“主体教育”论。笔者即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前备课,准备教案,课堂主要以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的模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是授课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当这两个“主体”所期望的目标统一时,才可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很明显,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潜在的局限性,那就是“教”和“学”这两个主体很难真正统一。比如,教师备课时的预期目标一般很难和实际授课的具体过程相吻合,也就是说,教师不可能在备课时就预想出整节课的具体走向,而是在实际课堂的教学中对教学计划做一定幅度的修改和调节;另一方面,教师为完成整节课的知识传授量按原来的备课计划进行,往往不能与学生所期望的课堂效果发生共鸣,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大打折扣。这里出现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矛盾,也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矛盾,实质是“教”和“学”这两个“主体”的矛盾,这个矛盾也一直阻碍着传统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发挥。
传统课堂教学潜在的双“主体”的矛盾,促使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处理“既要保障教师的教育主体地位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能不能研究“学”的主体,通过开展新型的教学活动,对两个“主体”进行互换而磨合,达到两个“主体”目标的统一?基于这个设想,本人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创设出一种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师生角色的互动,就是学生来当老师,到讲台授课,而教师则在学生的位置听课。这样尝试的理论根据就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相对于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简单适应性,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己,掌握规律,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做到一般被动的人做不到的事情。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互动式课堂教育,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使学生理解教师“教”的真正目的,认识到课堂学习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互动式课堂教学也不是简单地把教学的任务和学习的任务都放到学生身上,完全淡化教师的主体作用,相反,教师可以比较自如地控制课堂,作为整个课堂的“观察员”和试验者,可以发现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改进下一步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本身不是为了达到教师角色的“出让”,相反是为了使“教”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这个形式的开展在量和度上都是要讲求控制。下面就详细叙述这个方法。
互动式课堂教学根据它的操作流程,其主要内容可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课前的准备——师生的备课
互动式课堂教学,课前的准备相当重要,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除了教师要认真备课外,学生也要认真备课。教师的备课首先是准备教案,教师备课最重要的是设计整节课的授课形式,包括如何选择“学生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教师”设计教案和授课方法以及如何使其他学生有效地参与这个活动。具体的做法是:提前把全部学生分为3~4个组,每个组设负责的组长,建议每个组的成员给自己的组取个名字,每个组负责一节课的内容,组员全部都参与课前准备、教案设计、组内试讲等前期活动,然后全体组员推举2—3人作为“学生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样每个“学生教师”的教学时间就有10—20分钟,不会感到压力太大),当然“学生教师”还要让全体学生轮流担任。教师在第二次组织这个活动时,可以让第一次表现不错的“学生教师”作为核心,组成备课小组并由他推荐新的“学生教师”。另外,教师还要制定考核和评测学生授课的量化表,这个表里要有教学目标达到的情况(教学方法使用是否得当,教学手段是否有多样性,学生接受的情况等),使互动式课堂教学可以通过量化处理,得出详细的教学反馈信息。同时应建议,学生们在撰写教案时,应明确写出听课学生课前课中应该做到什么?比如课前的预习、课堂的纪律、听课的注意力和教师的课堂交流互动、课后的作业巩固等。让学生和老师换位思考,从学的方面找原因找方法,这非常有利于老师以后的课堂教学。课前,教师还应从不同角度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要求授课学生应严肃认真地担当好“教师”这个角色,不要把它搞成活动课,更不能故意作秀;要求不参与授课的学生认真听课,并积极和“教师”配合,尽可能尊重“学生教师”的劳动。
授课过程——学生授课,师生参与
正式授课开始时,教师要告知全班学生授课任务的分配和授课流程,要求学生做好认真听讲的准备。“学生教师”在课堂授课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教师”的授课和全班学生的反应,并记录课前制定的测评明细表,当“学生教师”授课遇到较小的困难,如讲述语言的表达含混,板书错误等,教师则不必打断“学生教师”授课,但要记录这些错误;当“学生教师”的讲述发生非常严重的错误,方法使用严重不当时,教师要及时地纠正,但时间尽量要短。当一名“学生教师”负责的部分讲授完成后,教师不必总结,只需引导下一名“学生教师”继续授课,以保持课堂连续。教师在学生授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通过眼神鼓励学生授课,并适当维持课堂纪律,保障授课正常进行。如果有条件,可以把整个授课过程通过录像或录音记录下来,作为课后分析的素材或留给“学生教师”作为纪念以示鼓励。
课后分析总结——师生共同收获
课后分析总结是互动式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学生教师”授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向全班学生展示授课的记录明细表,并给出整体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应该以积极的鼓励为主,突出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还要引导全体听课的同学,避免他们把“学生教师”的授课与教师的授课进行对比的定势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接着,分析学生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找出错误
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答。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授课时遗漏的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也要让“学生教师”和其组员分析授课过程及其效果,并提出下一步授课的改进方案。教师也应该吸收学生授课过程中好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并将自己的收获和启发及时地整理到自己的教案上。
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特色鲜明,具备很大的优势。首先,对于参与授课的学生,可以锻炼他们对章节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记忆能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当教师这一角色的新鲜和喜悦,并充分理解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期望和备课的艰辛,从而促进“教”和“学”这两个双主体的目标的统一;在这个模式下,增加了通过参与授课学生与教师探讨的机会;学生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转换到教师的角色来思考问题,从而拓宽思路。其次,对于一般听课的同学,因为接受了一种更为平等的教学模式而使之倍感亲切,增添了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勇气,使课堂有了一个好的氛围。互动式课堂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这种参与有情感的伴随,这种参与来自学生的自我需要。当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技能的熟练、经验的积累,而是精神的鲜活和入境入神的体验;当学生自由、自觉、自主、愉悦地学习时,这何尝不是其主体的极大张扬,主体性的高度提升。最后,对于教师,可以在听学生授课时领悟到一般学生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比较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信心和坦荡的胸怀,认识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并思考如何通过自身的提高达到这个要求。当然,教师也可以吸收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等。综上所述,互动式课堂教学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理解,使“教”和“学”的主体在互动的碰撞过程中,动态地到达统一,使“教”和“学”更加和谐地进行。
客观地说,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也有许多局限性,如整个授课过程较难控制,比较耗时等,因此它不可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它不是要取得传统的课堂教学,相反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这个模式的课堂教学开展的频率不宜太高,时间间隔要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科的特点做适当的调整和穿插;教学内容的选取也要适合学生讲授,所以不宜把较难的内容作为学生讲授的课题,最好让学生自己选取。对于难点,教师课前应进行细致的辅导,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授课体验成功,否则有可能使他们对该活动失去兴趣。
互动式课堂教学是主体性教育的一个创新实践,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而设计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尽管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量化明细表的科学制定和测评较难操作,比较耗时等,但它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崭新形式,一种新的理念,刚一付诸实践,就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因此,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进行大胆地试验,也可以进行理论研究,继续挖掘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