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节目娱乐化 发展十年回顾与反思

2009-09-01 09:03杨状振
声屏世界 2009年8期
关键词:国家广电总局娱乐

杨状振

电视经营产业化的转型引发电视艺术格局的重组,也导致了电视艺术表现形态的巨大变革,尤其是在电视综艺节目领域,这种变化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1997年,湖南电视台开办了《快乐大本营》节目,以其新型的娱乐狂欢形式将“综艺”与“游戏”直截了当地结合起来,“突出受众参与性,强化传者与受者的互动意识,淡化综艺节目的教育、导向功能,大力推崇节目的娱乐性,为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传统审美标准进行了颠覆性革命”。①由此,湖南电视台也开启了中国大陆电视娱乐节目的一个新时代。此后,安徽电视台的《超级大赢家》、北京电视台的《欢乐总动员》、浙江电视台的《假日总动员》、东南电视台的《娱乐乐翻天》、江苏电视台的《绝对唱响》、广东电视台的《空姐新人秀》,以及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幸运52》《非常6+1》等,以娱乐休闲为市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追求目标的同类节目纷纷涌现。

2005年,以“超级女生”的迅速走红为标志,电视综艺节目娱乐化发展趋势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泥沙俱下的选秀热浪中,以单纯吸引眼球注意力为制播目标的导向不同程度地促生了电视综艺节目低俗化现象的出现与流行,并由此引发了国家广电总局和社会各界对电视综艺节目低俗化倾向的忧虑与批评。与此同时,央视春晚和新兴的电视电影节目也在坚守与发展、继承与创新上,吸引着批评家、管理者和制作者的关注目光。根据相关统计,在该年度,电视综艺节目播出总量达14万个小时,其中综艺资讯节目254档,电视晚会767部(次)、真人秀类节目982档、娱乐脱口秀节目148档。相比以往,以真人秀节目为核心,人们的收视时长大大延长。在2005年的电视收视市场上,观众人均收看电视综艺节目4000分钟,平均日收看12分钟,收视时间量占到总体时长的7.4%,比以往提高了6.7个百分点。②

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化发展趋势之所以在世纪末的中国电视荧屏上大量兴起,并引起广泛的收视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考察,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上的压力和市场竞争上的需要。世纪之交恰是中国电视行业的管理体制在经历了行政事业管理和事业、企业双轨制管理两个发展阶段的徘徊与渐进过程之后,向产业化发展政策明确转型的时期。制播分离的讨论、节目收视率考核的压力、市场化模式的运行机制,让过去依赖财政拨款生存的中国电视媒体不得不另寻出路。但是,中国电视的产业化建设并没有为其建立起一条完善的产业链条,向下游产品包括书籍出版、光碟发行、各种策划活动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等方面延伸。在此情况下,致力于提高节目收视率,并以此作为吸引广告客户、增加创收机率和实际经济收益的手段,就成为最为切实的选择。而在所有的电视节目类型中,综艺节目风险最小、见效最快。于是,综艺节目在世纪末娱乐风潮中,成为迅速占领荧屏的节目形态。

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被正统观念和集体主义信仰所包裹的,他们的个性需求和审美差异在传统审美方式制约的电视荧屏上,难以有展现的空间和机会。20世纪90年代,这种状况有所好转,80年代新启蒙式的电视文化开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拓展下逐渐淡出,代之而起的是平民式、通俗化表达方式的流行,从电视剧到电视综艺节目都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张扬个性应和着后现代思潮的勃兴和西方影视节目的流入,以狂飙突进式的方式成为整体性的社会风潮。中国文化代际间的传承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群体成为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主力军,再加上他们在制作领域的介入,在彼此呼应间,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化趋势便成为了席卷整个中国电视荧屏的事件,在21世纪初年这股思潮达到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电视综艺节目娱乐化风潮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综艺节目自身,在某种程度上它也体现出了中国审美观念的一次代际转换和世纪变革。传受者之间的移势换位、价值观念上的多元取向、收视率造成的潜在经济压力和商业诱惑,不仅仅是在综艺娱乐节目上引发了一场娱乐地震,同时,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和行业逻辑,它甚至成为了节目制播中的一种集体性征候,并侵入中国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环节的方方面面,包括一向要求严格的电视新闻领域。民生新闻、都市新闻夹杂着影视快讯和明星隐私的诱惑,也纷纷向故事化和娱乐化靠拢。这不能不说是反映了中国电视收视群体和民众文化观念的一次历史性转折,在这样的场景下,任何力图再保持精英观念和启蒙主义传统的节目传播理念,都不再可能恢复其原有的社会中心地位。在整个发展规律和传播趋势既定的前提下,电视和电视综艺节目只是充当了一个应和时宜的代言人角色而已。在社会文化发展体系和政治经济运行机制都做出重大调整的历史语境下,电视综艺节目借助西方影视表现形态的启示,将其娱乐性、参与性和个性化特色整合在一起,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心理上的世俗化和个性化风潮,也获得了自身突破的切入口,并真正引发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涌现奇观和收视狂潮。

对于电视综艺节目娱乐化并由此引发的电视荧屏娱乐化现象,理论界和管理层有着自己的担忧和焦虑。电视娱乐化从早期的追求轻松休闲到后来的媚俗迎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济利益的侵入和商业逻辑的运作模式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原来的审美形态和节目概念,促使电视综艺节目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纪初年的经济狂欢和“秀”场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主持人群体和新闻传播语态,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某些低俗化的倾向。2005年8月26日,在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的全国文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研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首次公开指出了弥漫在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当中的低俗化发展形势,对电视综艺节目中所出现的主持人素质不高、审美格调低俗、语态和定位把握不当等问题进行了批评,并公开申明“抵制低俗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③的观点。在推出节目主持人自律公约和相关行业规范文件之后,2007年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和相关部门又联合开展行动,对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进行了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整顿活动。在这期间,《快乐男生》《第一次心动》《超级情感对对碰》《美丽梦工场》《美莱美丽新约》等电视栏目和整容、丰胸类涉性电视广告等受到规范治理,或限令停顿整改,或直接禁止播出。国家广电总局对电视节目,尤其是综艺谈话类和广告类节目所采取的这次行动,获得了社会公众96%以上的支持率,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公众在娱乐化浪潮席卷下,对其中所涌现出的不和谐音的冷静反思与理性追问。对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和整个电视传播环境的成长与净化来说,这种声音和意见的出现,不仅是对电视综艺节目娱乐化发展趋势的必要矫正,同时也是对整个电视传播语境良性打造的必需进程。

“过犹不及”“不预则废”,在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中,社会生活的复杂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既为电视综艺节目提供了更多的价值传播渠道和艺术表现方式,也对电视综艺节目的主流价值观建构提出了诸多挑战。在这方面,现实的问题与历史的经验同存并在,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传播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主流价值的稳定传承和畅达传播,也要注意受众审美习惯的发展演变与疏离粘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统摄电视文艺创作,深度开掘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艺术审美潜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化与艺术化,不但是摆在电视文艺工作者面前的艺术职责和社会担承,也是亟需电视媒体和决策机构重点解决的时代难题和历史使命。在这方面,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年初推出的“2008年度20个典型节目样态”,无疑具有引领电视综艺节目创作方向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

参考文献:

①黄会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P90。

②谢耘耕,唐 禾:《2006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现代传播》,2006(6)。

③《当前广播电视文娱节目低俗之风究竟谁之过?》,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8/29/。

④《广电总局叫停低俗节目 获得96.4%的民意支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8/27。

猜你喜欢
国家广电总局娱乐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开展2023年网络视听节目季度推优工作的通知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5G频道技术白皮书》
声音
22.2声道主观评价实验室 国家广电总局实验室
我的生活自身就是一种娱乐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论国家广电总局对电视节目的整改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