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的二元化特征

2009-09-01 09:03史彩霞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5期
关键词:道德意识学生

史彩霞

毋庸置疑,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两大空间,但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不少学生沉迷于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的网络环境。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即积极的和消极的,这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呈二元分化的特征,本文试图分析这一特征,以期对广大德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现实交往意识有所弱化

大量研究表明,人际交流与沟通是互联网用户的首要用途。小学生具有较强的与他人交往的需求与愿望,他

们会主动寻求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对象,期待友谊与关爱,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而网络空间所具有的知识密集性、平等性、虚拟性恰好满足了他们较为强烈的交往需求。在网络这个知识大海洋里,天文、地理、人文……无所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之网络使个体与社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潮流,促使学生把目光转向社会上的人和事。网络为学生展现了校园之外的广阔空间,使得他们更加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友谊。网络还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学生更热衷于参与讨论交流,校园网的BBS上,小到校内发生的事情,大到国家大事,学生都会参与其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在对自己工作的莆田市实验小学的调查中发现,“今天网上谈什么”已成为现在上网学生的口头禅。笔者所在班级有两位学生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放学后总是准时开始网上交谈,评论班级里发生的事情。网络的虚拟性使学生在这一空间里可以充分地暴露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使他们很容易获得某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促使了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学校活动、家庭活动来寻求一样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然而,在现实世界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似乎陷入了现实可能的有限性与自我欲求无限膨胀的冲突中,这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尤为强烈。长期以来,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工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单向灌输,而缺乏对未成年人道德自觉的启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当然,在社会文化来源单一的条件下,这种模式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并存的环境里则不然,所以经常会有学生抱怨说,“在家里自己一提出不同观点,父母就会呵斥说小孩子懂什么;家里什么事都是家长说了算,自己根本没有参与的权利”。而在网络环境里,他们可以天马行空、肆意翱翔,想发表什么意见都可以,想参与什么活动都没人反对。他们不必担心会受到来自外部社会及现实人际关系的压力和限制,不必担心遭到现实生活中社会圈子的反对和制裁,因此,他们更容易在网络上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更能体会到自己参与时所带来的成就感。这使他们在情感上对网络世界产生了一种眷恋和过分的依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沉溺于虚拟空间而离群索居,有的学生甚至患上“网络依赖综合症”,出现“网上是社交高手,网下是孤家寡人”的现象,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现实交往障碍。

因此,如果教育者能摒弃传统意义上教育者高高在上而受教育者被动服从的教育观,以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信任代替轻视与独断,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平等关系的形成,让学生这种强烈的参与社会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满足。如此,学生或许会淡化对虚拟空间的依赖,进而促使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自我意识逐渐强化,自律意识相对弱化

在网络这个不设防的世界中,其开放、多元的特点使得学生自我欲望具备了强大的张力。在网络上,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关系,有的只是设备和技术上的差距。每个网民都是独立的主体,任何一个网民只要拥有上网的电脑和必要的技能,不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自主获取或发布、传播信息。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体验将更多地来自平等方式下的交互传播与感染;在网络中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受到了社会的尊重,个体利益和合理需求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个体的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得到了张扬。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人的道德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到自律的过程。无律只存在于学生的早期阶段,是低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表征。他律是道德发展中的一个相对较长的阶段。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好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之中。然而,在他们还没完成这个转化时,便匆忙进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他律的因素无处不在,始终让人感觉到有“第三只眼”在看自己,使个体处于一种外在力量的控制之下,因而行为更易表现出自觉性。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是匿名的,“没有人知道你在网络上是一条狗”,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以任何身份与他人交往,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往往只感到自己是某种符号,而不是现实社会中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的人。由于网络道德教育者的缺位,一些学生在追求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时候,极容易放纵自我,塑造虚拟的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对与自己无关的事不感兴趣,无视他人权益等等。表现出在自我意识持续增强的同时,自律意识趋向弱化的特征。

可见,在网络环境里,教育者应改变传统强调说教、灌输和强迫的德育方法,改变无视学生自律性道德培养,而纯粹以他律性道德培养为目的的德育目标。树立开放的德育观念,针对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利用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特征,进一步引导他们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而发自内心地从事道德的网络活动并自觉自愿地追求道德上的完善。

三、求知意识渐进增强,道德观念趋向淡化

网络环境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世界,集合了全球各领域、各机构的各种信息为一体,供上网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特别是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个人,这是传统图书资料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家庭和学校的现实空间所无法提供的。传统空间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和相对单调的,无法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而网络空间几乎包含了学生心理行为发展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其所传播的信息涵盖面大、容量丰富、内容新颖,自然成为学生扩展知识不可或缺的来源。它为学生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空间,丰富了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的方式,给学生的求知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求知欲望的增强促使学生更加依赖从网络上获取有关的信息和知识。然而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分,它不仅是一个信息库,也是一个垃圾场。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上,各种思潮泥沙俱下,各种理念交织在一起,各种传闻畅通无阻,各种流言来去无踪,学生面临的学习环境不再单纯,比以往更为复杂。但是,学生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强烈的好奇心会让他们比较容易地被错误的思想和言论所诱导,在道德选择时感到困惑,从而出现一些偏离社会道德准则要求的现象和行为。如高年级学生中出现网恋现象,少男少女们情窦初开,对恋爱充满好奇和向往,但是迫于老师和家长以及社会的强大压力,他们便会转而寻求网络恋人,并以“老公”“老婆”相称。这严重背离了社会伦理道德,极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可见,网络在增强学生求知意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淡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导致犯罪现象的增加。

因此,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笔者所在学校就专门开设了网络课程,以此来开展对儿童的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习惯。学校还应时常与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工作。当前,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存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家长认为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上网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坚决不许孩子上网;另一些家长认为网上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有利增长孩子的知识,对孩子上网不应限制。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的上网,帮助他们鉴别网上的各种信息,既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也不能一律全盘接受。

四、竞争意识持续增强,诚信观念有所减弱

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网络文化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竞争意识特别强烈,“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已经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进入了竞争程序,一懂事就知道了要争第一。这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确实有强大的激励作用,锻炼了他们勇于挑战、敢于竞争的心理素质,从而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但同时我们发现,随着竞争意识的增强,学生对于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则有所减弱。这突出地表现在诚信观念的缺失上。学生可以虚假的姓名、性别、年龄上网,可以发送虚假信息,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网络世界是“键与键”的交流,人们很难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没有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行为主体具有相对隐蔽的特征,这就为欺骗、诱惑等不法行为提供了“温床”,为不守诚信观念的出现提供“沃土”。笔者在问卷调查“你认为,在网上必须遵守哪些道德规范”时,有60%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保护自己的隐私,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5%的学生认为“我的身份很隐蔽,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可见,网络自由开放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并增强其竞争能力的同时,也充满了种种诱惑和陷阱,不利学生诚实守信优质品格的养成。

要克服网络环境对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不利影响,不仅需要学校改变传统呆板的德育方式,不仅需要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还需要政府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净化学生的成长环境。要加强各类教育基地建设,进行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在一个处处都充满诚信的环境里塑造学生的诚实守信品质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总之,虽然在网络环境里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出二元化特征,但是这种对立是相对的,是学生在网络环境里价值观解构和重构时出现的迷茫与彷徨。如果社会、学校、家庭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环境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趋利避害地牵引这股力量,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网络、运用网络,学生的思想道德必然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道德意识学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跟踪导练(五)(2)
赶不走的学生
道德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学生写话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消防意识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