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毅
在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的同时,质量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准入制度,加强动态准入、过程监管,同时大力发挥市场准入专业技术委员会的技术支撑作用
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从食品安全的高度来规范食品领域生产和执法的国家法律。该法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行政许可,对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都给出了具体规定,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原则。
如何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正应在《食品安全法》搭建的平台上,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督的法律角色,促使企业强化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直以来监管部门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来督促企业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但效果并不显著,原因是企业违法成本低。
新的《食品安全法》在罚则部分增加了企业违法成本,作为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管理部门,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应首先从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入手,严格落实生产许可证吊销条件。
目前,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吊销主要依据《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
“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审批机关应当吊销生产许可:(一)未依照规定在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情节严重的;(二)出租、出借或者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情节严重的:(三)产品经国家监督抽查或者省级监督抽查不合格,经整改复查仍不合格的;(四)依法应当吊销生产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吊销许可证的依据进一步明确,质量监督部门应加快完善吊销许可证的具体管理办法,细化吊证条件并严格执行,督促并监督企业持续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其次,在准入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企业产品生产许可的备案制度,特别是对新申请获批的添加剂及其检测方法备案。例如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添加剂,申证企业应严格按照GB 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执行。有标准检测方法的按标准方法备案,没有标准检测方法的企业应给出申明,是否添加,添加量多少,这在今后检测方法完善后可以作为监督判定的依据。完善备案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监管工作处于主动,另一方面可以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最后,还应加强监督抽查质量安全指标不合格企业的信息公布制度。目前国家及各地质量监督部门都会在官方网站上公布监督抽查合格率及相关企业名单,但由于该类网站对于普通百姓来讲使用普及率较低,为了督促企业增加危机意识,应在如超市或发行量较大的报纸等媒体上公布不合格企业名单,并积极培养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使群众发挥群体监督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增强第一责任人意识。
样完善动态准入与过程监管
在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的同时,质量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准入制度,加强动态准入、过程监管,同时大力发挥市场准入专业技术委员会的技术支撑作用。
两证合一(取消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许可证,统一发生产许可证)后,所有食品及其相关产品的企业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方可销售。但食品种类、工艺变化多端,因此在现有基础上首先应加强细则的动态性。
我们现行的食品、食品相关产品的发证主要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且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的内容多为具体条款,在实际应用中标准变更而细则未变,或由于标准缺乏导致产品发证检验无法拟定,最终许多产品未纳入发证范围。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建议将生产许可的检验项目设为动态,具体到细则中的相关检验项目在给出现行标准强制检验项要求后,同时提出“当标准发生变更时细则同时自动变更的要求”。这样,在食品安全标准逐渐整合的过程中,才不会对生产许可的工作造成被迫性。同样地,由于检测方法不断完善,发证检验项目可能会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其他相关问题。就这一点个人建议可采用随机选定一定比例检验项目的方法执行,一方面以示公正,另一方面在检测量、检测时间等相关问题上使各申证企业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其次,加强许可证的过程监管。发证检验项目、监督检验项目以及出厂检验项目的具体列出,制约了监管及生产许可的权威性。为适应《食品安全法》的新要求,在现有监督检查基础上,应参考借鉴日本进口食品检疫制度的形式,引入“命令检查”的概念,并在过程监管中严格落实。
日本检验检疫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监控检查”主要是根据年度计划实施,抽查率一般为10%左右,费用由国家承担(类似我们的“监督检查”);而“命令检查”主要是针对在监控检查中出现两次违反食品法规的事例,则该产品进入命令检查阶段,产品检查率达100%,命令检查的费用由企业承担。
虽然《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但对于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在吊销许可证之前,仅通过罚款或由国家买单增加抽检频次也不符合公平性原则。即纳税人对抽捡不合格的企业产品多次缴纳抽检费用,同时还承担安全风险。因此,个人认为应引进命令检查的方式作为监督抽查的有益补充,以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有利于保持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当然,要实现动态准入、过程监管,还需要大力发挥相关市场准入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作用。现有市场准入专业技术委员会主要在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司的领导和授权下,规划和制定本专业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细则,但其调研性工作内容较多,在新法的要求下,应密切结合准入具体工作,及时根据现行有效的标准及新产品的情况动态设定发证检验的项目,并定期提供监督检验项目计划。这需要专业技术委员会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综上,通过进一步发挥市场准入专业技术委员会的技术支撑作用,落实《食品安全法》在生产加工环节的新要求,完善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过程监管,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明确政府的监管角色,才能真正做到动态监管,实现可持续的质量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