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旻
现代心理学认为,大学生的求知发展与成长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从大学生的求知、发展的整体目标和体系来看,其品德、文化、身体、审美、创新等方面的素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其中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中介和基础。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优化,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提高各项素质的最佳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在《夏令营的较量》一文中,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敲响了警钟:看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长普遍对自己的孩子呵护倍至,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舒适安逸的环境,宁肯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受半点委曲,以至这些孩子长大后就缺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出现更多的则是自私、任性、懒惰、意志力薄弱等诸多不良习惯。他们容不得批评,受不起委曲,遇到一点挫折思想就会崩溃,以至自寻短见,有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针对这种现象,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磨难教育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了解名人磨难经历,树立正确的磨难意识
磨难意识是人对磨难程度的估价和对待磨难的态度等心理过程的总和。做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可以向学生讲述古往今来的那些蜚声政坛、文坛、科学领域的名人,他们都是经历了种种“磨难”的考验,从而才成就了大业。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幼年丧母,一生四处漂泊,以饥守之身永怀济世之志,身处贫困之境而无厌世之念,经受种种磨难最终成为世人所敬仰的文化名人。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磨难之后写下了光照千秋的《史记》。贝多芬在同聋疾磨难的抗争中写出了动人心魄的《命运交响曲》。通过这些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自觉锻炼,经常解剖自己,形成良好的情绪心境、开朗的性格、广泛的兴趣、豁达的气度、坚强的意志。
二、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磨难教育课堂
首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应善于给孩子“难题”,磨练其意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敢于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应对孩子适当地进行“磨难教育”,使身处顺境的孩子了解生活的艰辛,并锻炼体魄,养成健全的人格。如南京大学生物系二年级学生李江在入学时就和他的父亲签订了“父子协定”:即他在大学期间的全部费用均向父母借贷。李江自信表示工作几年后一定能还清。李江的父母,从他们的经济状况来看,供养一个大学生是没有困难的,但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懂得“勤勉出人才,侍宠出俗子”的道理,懂得把孩子一直呵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他永远不会搏击长空。李江父母自已通过这样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精神,通过磨难让他明白生活来之不易。
其次,学校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坚强意志的培养。
最后,社会是对大学生进行磨难教育的大课堂。对现在的独生子女不能一味捧宠娇惯,不能让他们只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生活,社会应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磨练的空间和时间。湖南电视台《晚间》栏目播出的“洞穴之光”系列专题,该节目通过关注一些有问题的城市孩子和洞穴村落中几个家境贫困,但有着强烈的上进心的农村孩子共同生活,对这些从没受过苦的城市孩子进行面对面的磨难教育,来达到“以孩子影响孩子”的目的。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到艰苦的环境中去体验、锻练,培养吃苦耐劳、自我生存以及与自然共存的能力和精神,培养克
服困难、奋发图强的信心。
三、教给处置磨难的方法,培养各种适应能力
有意识地制造磨难是必要的,有信心地战胜磨难则是重要的。我们要教给大学生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其耐力,从而练就他们顽强的社会适应力。
首先,要教会大学生科学冷静地理智分析前因后果,正视现实而不回避,用远大的理想、闪光的名言和逆境成才的事例鼓励他们增强其自信心。
其次,要教会大学生掌握正确处置面对挫折磨难的方法。应情绪稳定,勿慌勿躁,积极改变不良心境,善于总结经验,让摔倒的印迹成为前进的路标,把失败的教训变成成功的动力;也可变换情境,转移注意,使之升华到有益社会的各种活动中,谋求新的需要,代替原来的需要,蹶而奋起,释放多余的“能量”以解除心理紧张的状态;还可合理宣泄,建议落难受挫大学生去寻找可依赖的人倾诉心中的不快和今后打算,以减轻精神压力,从而使其目光面向未来,在较低目标受挫折后,转移到较高境界的目标上,从而消除破坏性挫折的反应,发展建设性挫折的反应,化消极为积极,变磨难为力量。
总之,适当对大学生进行磨难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乐观向上。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