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晨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如今,中国电视也正在“娱乐至上”的怪圈中徘徊,每个电视频道为了争取收视率都在不遗余力地“娱乐”着,而且似乎都在片面地追求浅薄的快感,不惜一切朝着庸俗的方向走,仿佛这就是观众的全部需求。而主持人也在这场热闹的庸俗大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些播音员和主持人奇装异服、语言粗俗低级,有的男主持人装扮、言行女性化,跟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极不协调;有的女主持人身穿吊带,模仿港台腔,不时冒出粗口。
电视媒体、主持人需要社会责任感吗?答案是肯定的。媒体不是一般的企业,不能只要收视率,放弃正确引导;主持人不是普通的传声筒,不能只要出镜率而忘记自身的职责;不能赢了利润,输了责任。电视媒体需要社会责任感,主持人更加需要社会责任感。
的确,作为传媒先锋的播音员、主持人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公众人物,应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真正成为对观众负责,引导健康、积极文化的主持人。而要树立播音主持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一, 更正观念——低俗不等于收视率
现在很多电视人包括主持人都有一种思维惯性,认为节目要有收视率就一定要低俗。收视率,确实是电视走向观众、接近观众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所说,收视率是把双刃剑。运用适度,它会使媒体更好地考虑观众需求;运用过度,它就会使媒体走上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低俗化之路。而让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一些电视台已经走上了过度运用收视率指标的道路,一味只以收视率论英雄。一旦某地方台的某一节目收视率甚佳,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电视节目的N个克隆兄弟粉墨登场。应该说,这是目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症结所在。
电视节目中多一些娱乐因素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警醒,低俗不等于娱乐,更不等于收视率。老百姓真正期待的是通俗之上的精神满足。只有感官上的刺激与愉悦而没有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这样的节目肯定不会有生命力。只有传达出健康、向上感觉的电视节目才有生命力,也才能为电视台赢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电视是机械的,但是做电视的人是灵活的,有文化的。我们的责任就是满足观众精神需要和提升情感要求,靠这些简单、机械的“愚乐”节目是无法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的。所以我们要树立社会责任感,首先就应当更正一个观念:低俗不等于收视率。
第二, 从主持人本身来说, 要爱岗敬业, 提高自律意识
随着播音员与主持人队伍的不断扩大,一些人怀着一夜成名的心理参加到其中来,所以目前主持人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主持人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性质的严肃性与重要性,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经常只是凭着一时意气说话、做事,结果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有的主持人把自己当成是不可一世的明星,享受众星捧月的快感,却丝毫没有思考自身的职责和义务,甚至有的主持人已经完全物质化,将商业利益放在第一位,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
所以,从主持人自身来说,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重视和思考自身的重要作用,树立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提高自律意识。
其实要遏制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趋势,既要依靠主持人的自律,也需要监管、培训双管齐下,建立和完善播音员、主持人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水平;形成切实有效的播音员、主持人长期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各电视台对节目一般都设立了相关的审查制度。各省上星的节目还要接受国家、省两级广播电视中心的收听收看中心的监控。但对于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话语监管却还不够完善,仅仅限于错读等一些细节问题,一些港台腔、用语规范等明显问题却没有成型的监管体系,缺乏量化、实际的标准,这也是主持人低俗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播音员、主持人的监管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架构一个全面考察播音主持工作者职业资格的长期有效的监管体系。
同时,一部分主持人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确实经过了专业培训。但是随着工作压力的加大,很多人虽然仍在工作岗位,但思想意识已经与工作严重脱节,工作状态也很懈怠。建立播音主持工作者的长期培训体系,不仅能进一步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让其保持一个积极的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自身在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播音主持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播音员主持人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一家电视台,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趋向和时代形象。正因为如此,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还必须具备种种基础修养和功底,如政策素养、思想功底、人文情怀等。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人们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抵制电视节目庸俗化,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拥有长久生命力的播音主持工作者。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