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王小丁
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他首次提出分科教学法和班级授课制。他对教师职业给予了极高的称赞,他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等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无处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可以说人本主义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灵魂和主旋律。
一、人的解读——神圣、崇高、和谐
1.对人的高度肯定
夸美纽斯受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提出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便申明了自己对人的认识,他认为人是上帝完善的创造物,是上帝的爱物和形象,他在多处强调这种认识,他说“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2]他认为万物都是为人存在的,人有无限潜能,把人比作小宇宙,因此提出著名的种子论。
2.“种子”论
他认为人是小宇宙,认为人自身潜藏着一切大宇宙中的因素,把来到世上的人的心理比作植物或树木的种子,人生来就具有博学、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他们发展的好坏就在于教育。他说:“人是自然合于领悟事实,合于按照道德律去生存,尤其是合于爱上帝的这三种原则的根柢坚牢地种植在他身上,如同树根深植在树下的土内一样”,[3]“因此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别人,只需把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因素就够了”[4]。他还相信人有求知欲望的天赋和认识能力。他认为人类的求知活动出于某种天然需要的推动,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可以获得一切知识,他说“人心也与眼睛不会看饱似的,它渴求事物,永远热衷于注意一切事物,取得一切知识,简直是攫取一切知识,它不会感到厌倦,只要它不被过多的事物塞饱,只要事物是一件一件地按着合适的次第给它去观察的就行”[5]。
综上所述,在夸美纽斯看来,“人是神圣的、自由的、追求现世幸福、有崇高价值的理性动物或造物,人具有内在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愿望和能力”[6]。显然,他对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给予了最高的评价。基于他对人的肯定,他提出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
二、泛智教育——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泛智教育就是要求人们学习广泛有用的知识,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不仅主张一切男女青年都要进学校,还强调他们在学校里受的教育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德行,还要有实际工作能力。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们”,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求人们必须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需有用的知识;二是主张所有的人都应该掌握知识。
1.人们必须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需有用的知识
“一切知识”,就是学生要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夸美纽斯根据自己的教育目的,认为一切人应受到周全的教育,包括智育、德育、宗教教育缺一不可,同时还要顾及身体健康问题。夸美纽斯认为博学、德行、虔信三方面应该全面和谐发展,认为不教导德行和虔信,就不能是周全的教育,不能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具体来说,“泛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认识事物。即学习“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髓的总和,掌握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7];第二,行动熟练。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要在认知上获得广泛的知识,而且应该在行动上进行锻炼,把青年培养成有活力、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第三,语言优美。夸美纽斯的“泛智”,不止于能知、能行,而且要求学生能用语言优美地表达其知其行。
2.所有的人都应该掌握知识
泛智论不仅包括“一切知识”,还要求教“一切人”。在夸美纽斯看来,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他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8]“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糟蹋、被扼杀,真是教会和国家的损失”[9]。他还主张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要求博学、德行、宗教全面和谐发展,他强调智育和德育的和谐,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人的关注。
夸美纽斯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而且提出了实施这种教育的途径,因此,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就应运而生。
三、教育适应自然——人发展的最佳选择
1.教育适应自然的内涵
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活动要遵循自然的、普遍的“秩序”和规律。他说“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10]他借用“鸟选择在春天繁殖,园丁选择在春天种植,认为适应自然的教育应该从人类的春天——儿童时期开始”[11]。二是,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法则,各级学校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夸美纽斯强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天然倾向和兴趣爱好,学校家长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或帮助学生选择与他兴趣、天然倾向相符合的学科,使其智力得到顺利的发展。
2.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提出
在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指导下,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地理论证明。他主张按年龄来划分班级,每年开学的时间应该统一,教学时间应做详细的划分,要有严格的教学计划,教学一定按计划进行。夸美纽斯还根据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制定了学年制,把儿童受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婴幼儿期(0~6岁)是儿童感觉器官发展的最佳时期,应在家庭中进行;儿童期(6~12岁)是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时期,在村落里设立学校;少年期(12~18岁)是培养思维和判断能力的时期,应掌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在较大城市设立学校;青年期(18~24岁)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和意志时期,在国家首都或省会城市设学校。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提出对学校教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之,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兴趣和主体性,真正体现教育要真正以人为目的。
四、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教育要真正为了人,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人渴望获得知识,强调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学,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批判强迫性学习。反思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虽然以素质为前提,否定考试制度,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应试教育的地位,这是因为素质教育没有真正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教育,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这种教育重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人本教育就是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张扬人的个性。因此要用人本教育来代替素质教育,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2.教育要知情意合一
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思想告诉我们,今天的学校不仅要传授广泛的知识,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甚至应该把实践作为成绩考核的标准之一。因为学生学习知识最终是要应用到实践当中的,把知识用到需要的地方,注重实践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知、情、意的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思想应该灌输到在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但不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进行实践活动,学校都应当尽量贯彻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让学生尽可能轻松愉快地而不是被迫地学习,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就是尽量给学生提供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3.教育要兼顾智育和德育
夸美纽斯强调知识、德行、虔信协调发展,并且认为德育应先于智育。他认为,如果不先进行道德教育,那就是一种非常缺乏判断的表现。他甚至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12]夸美纽斯认为不教导德行和虔信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说:“知识、德行、虔信三者如果不联系在一起如同一付坚固的链条连着似的,那就是一种不幸的拆散,不能导向德行和虔信的教导是一种何等恶劣的教导啊!”[13]确实如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避开道德来搞教育是十分危险的,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道德教育部分环节还不够完善,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通过解读夸美纽斯的人本教育思想,有助于更好地审视当前的教育,对教育的良性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建设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2][3][4][5][8][9][10][12][13]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5,24,28,30,33,52,61,80,59,59.
[6]姜振军.人的教育: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体系之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7]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43.
[11]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