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上刊出一则其主编沈从文的启事:“有个未识面的青年作家,家中因丧事情形困难,我想作个‘乞醯之举,凡乐意从友谊上给这个有希望的青年作家解除一点困难,又有余力做这件事的,我可以为这位作家卖20张条幅字,作为对于这种善意的答谢。这种字暂定最少为10万元一张。我的办法是凡是要我字的,可以来信告我,我寄字时再告他如何直接寄款给那个穷作家……”
启事中这位“未识面的青年作家”,就是当时在天津河北高等学校读书的一位16岁的学生、后来以诗人名世的柯原。
1947年,柯原在天津读书时,常常阅读天津的《益世报》文学周刊。因爱好文学,他便向文学周刊投稿。不久,不仅文章发表,还收到文学周刊主编沈从文的鼓励信。柯原后来还清楚地记得:“每次回信都是在毛边纸上写得很秀丽的章草。”这年的秋天,柯原的父亲患了急性肺炎,使用了盘尼西林(即青霉素)等药物。盘尼西林当时十分昂贵,需十几万法币一支。柯原家里因此欠了一大笔债。当时柯原家只有姐姐一人当小学教员,微薄的薪水根本不足撑起这个家庭。看到母亲和姐姐的愁苦状,16岁的柯原便向沈从文写了一封信,说明家境情况,并提出想预支一些稿费的请求。
接到柯原的求助信后,沈从文万分焦急。他知道,以当时柯原的知名度和文章,是很难获得报纸预支稿酬的。而自己又实在拿不出钱支持这位“未识面的青年作家”。于是,他便试着写了这则启事,看能否给予柯原一些援助。
启事刊出后,因沈从文的章草确实写得漂亮,便陆续有人致信向他买字。据柯原后来回忆,他陆续收到寄来的款项20多份,用这笔钱终于还清了家里的债务。
尽管获得了这样深厚的帮助,可由于时局的快速发展竟使沈从文和柯原几十年都没有见上一面。直到1980年的夏天,柯原到北京出席自卫反击作战征文颁奖大会时终于第一次见到了对自己有救难之恩的沈从文。见面时,柯原提起当年沈从文卖字救助自己的义举,不料沈从文已经记不起来了。后经柯原的提示,他才想起来。
1988年5月,沈从文逝世。柯原写出《淡淡的色彩和一缕清香》一文,悼念这位并没有直接教授过他,却给了他更多人生关怀和教育的恩师。(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