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构建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2009-08-31 07:45
金融经济 2009年7期
关键词:景气经济运行先行

唐 羽

先行指标体系由于在反映经济景气状况上具有先兆性,成为研究和预测经济周期波动的一种重要方法。从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来看,主要包括确定基准循环指标、遴选先行指标体系、编制经济运行先行指数三个环节。本文从这三个环节对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

一、基准循环指标选取的比较

选择基准指标的目的是确定基准循环以及相应的拐点,并为指标分类提供时差参照系。一般来说,基准指标对应的波动就是基准循环,但有时也会根据实践需要作适当修正。例如,部分研究机构利用基准指标基础上形成的一致指标对基准循环进行修正,或将相应时期内的政治、经济大事与专家意见相结合,用事件研究对基准循环进行调整。实践应用中作为基准指标的主要有生产总值(GDP)、工业总产值以及在此基础上构造的基准指数等,其中,统计指标体系较完善的国家(如美国、部分OECD和欧元区成员国)大多采用GDP为基准指标。但由于GDP往往是按季度统计,而工业总产值是按月度统计,数据样本较为丰富,因此,还有部分国家选取工业总产值为基准指标。

一般来说,基准循环指标的确定是个动态过程,不同经济体在不同发展时期可以选择不同的基准循环指标。GDP作为宏观经济波动研究的重要指标,被公认为是基准循环指标选取的基础和依据。而工业增加值指标或其他合成指数可以作为基准指标,根本原因也是其能够较好地模拟GDP的波动。本质上,对基准指标的修正,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GDP循环波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

二、国外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的遴选

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相继建立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指标系统,即通常所说的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以期深化对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研究,为政府及央行研判经济发展走势、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支持。1979年,OECD建立了应用先行指标体系来监测成员国经济动向的机构。同年,美国与哥伦比亚大学相关机构合作,建立了一个以七国集团(G7)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指标系统。1984年,日本也开始利用先行指标体系研究区域景气变动。

虽然各国国情不同,各研究机构监测方向各有侧重,分析经济周期波动所采用的先行指标有一定差异,但基本面大致相同,大体上包括失业和从业人员劳动时间的长短,订货和产品的库存状况,价格、股票和货币供应量这三个方面。

三、经济运行先行指数计算方法的比较

1. 哈佛指数

1917年,哈佛大学经济调查委员会在广泛搜集美国1875-1913年经济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美国商情指数”(即哈佛指数)。该指数有效反映了美国4次较大的经济波动,对世界经济指标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预测上遭到了重大挫折,后来虽几经修订,终因收效甚微而终止。

2. 景气灯模型法

景气灯模型法采用红、黄、绿信号灯的概念表示经济运行的状况,并可计算景气综合评分,对经济状况进行整体评价。该方法为日本、法国等国家广泛应用,能以简明、直观的方式对经济状态进行评价。但它只是对现状的一种大致描述,在预测上不够完善,但其“先行性”不如扩散指数和合成指数。

3.扩散指数法

1950年,美国经济研究所(NBER)构建先行指标体系,首次采用了多指数信息综合方法,即扩散指数法。由于该指数法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印证,成为构造经济指标体系的经典方法之一。扩散指数又称扩张率,是在对各个经济指标循环波动进行测定的基础上,所得到的扩张变量在一定时点上的加权百分比。其计算步骤主要包括:第一,计算各指标环比发展速度,消除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影响,使各指标序列平稳地反映循环波动。第二,将各指标环比增长速度与其基期增长速度相比,若当月值增大,则为扩张,此时I=1;若当月值减小,则为收缩,此时I=0;若两者基本相等,则I=0.5。第三,将指标升降应得的数值相加,得到“扩张指标数”,即在某时刻扩张的变量个数。第四,以扩张指标数除以全部指标数,即得到扩散指数。根据扩散指数曲线的运行趋势和区间不同,即可对未来短期经济走势做出预测。

4. 合成指数法

合成指数又称景气综合指数,是由一类特征指标以各自的变化幅度为权数的加权综合平均数。该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动态的经济运行状况,根据该指数曲线可以对未来经济进行预测。合成指数的优点在于其不仅显示了各指标的波动状态,而且对它们的波动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估。

当前,扩散指数法和合成指数法已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先行指数编制方法。二者比哈佛指数和景气灯法更具可靠性和权威性。但扩散指数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经济上升或下降的程度,而只能反映上升或下降的方向及转折位置,合成指数法不仅能预示宏观经济波动的转折点,还能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经济循环变动的强弱,但合成指数法在景气转折点的判断方面无法显示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波及或渗透程度。实践中为了互相印证,往往将二者结合使用,利用扩散指数法分析判断经济波动转折点等定性问题,用合成指数法分析经济变动程度的大小和速度等定量问题。

四、经济先行指标体系构建的国内实践

中国的先行指标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8年,以工业生产景气循环基准日期的测算为标志,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中国先行指标的研究建立在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实践与西方景气指数方法相结合,形成中国先行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90年代起,受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等因素影响,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我国有关部委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宏观经济的景气调查和监测预警工作,先行指标方法的应用得到较快的发展。国家统计局采用经济景气综合指数和信号灯系统进行景气预警分析、判断经济景气状态和波动趋势。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和天津分行针对区域性经济先行指标体系进行了大胆尝试,有效丰富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和吉林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等在数据处理、模型建设、指标遴选、指数合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先行指标研究的时间还不长,数据库统计质量不高,研究面还不够宽,预测效果还有待提高。

五、对我国经济先行指标体系研究的启示

一是基准指标的选择方面。从各国经验和现实状况看,GDP是提高基准指标描述能力、反

映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准确性的较优选择。我国以工业增加值为基准指标的先行指标体系应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统计制度的不断健全,在适当时候过渡到以GDP为基准指标。也可以考虑选用多个一致指标来构造基准指数,消除工业增加值所引起的误差,从而更好地模拟经济周期波动。且在确定基准循环时,应结合一致指标、政治经济大事件和专家观点等对基准指标的周期波动作适当修正。

二是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的完善方面。先行指标体系的构建立足于现有统计资源,虽然我国目前已有关于股市、定单、许可证、合同和投资品等反映上游经济活动的统计指标,但统计体系还不够完善,统计范围还不够广泛,指标分类标准还不够科学。为此,必须加强统计指标的基础性建设,特别是加强在劳动就业、景气调查、生产能力利用和订单统计等方面的数据统计和指标创新,需要将现有统计资源与先行指标体系建设规律进行有机结合。

三是经济运行先行指数的编制方面。先行指数计算中各先行指标在权重分配上的主观因素较多,而我国敏感性较强的统计指标不多,可用数据的时间序列还不长,因此合理权重的确定更为困难。因此,应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对中国的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研究,在更深层次上把握其内在本质和规律,完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景气经济运行先行
下半年黄羽鸡或迎景气周期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健康养生“手”先行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2018年2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8.38
2018年3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7.82
2018年2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8.38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