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策略分析

2009-08-31 07:45王雪丽
金融经济 2009年7期
关键词:利弊对策

王雪丽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圈为主的三个经济区域。目前以长三角的金融合作最引人注目。长三角集中了中国金融发展的大部分优势条件,上海已经成为内地金融中心,而安徽处于长三角边缘,包括于泛长三角之中,参与长三角金融合作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本文就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利弊得失做出了分析,就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指出当前安徽省需要与区域内省份建立交流机制、合理进行利益分配、加强统一监管、给予政策扶植、注意防范风险、抓住机遇加快金融业发展。

关键词:区域金融合作;利弊;对策

一、区域金融合作的概念和内容

1.概念

一般来说,所谓区域金融合作,是指由地理位置临近、经济联系程度较紧密的若干地区,为获取金融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协商达成各金融主体的联合与协作,以实现金融资源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由流动而形成的,是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表现,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2. 内容

区域金融合作主要包括区域金融资源的共享、金融市场的联结、金融制度的统一、金融政策的协调等方面。

金融资源的共享是指区域内包括金融合作所需资金、人才、管理、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共同使用。一个金融区域内的要素只有能够摆脱地理上或行政上的束缚,使区域内各成员享有自由享用的权利,才能够带来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资源的共享是建立区域金融、区域经济的必要条件。

金融市场的联结是指整个金融区域内的市场是个统一的整体,没有市场进入或退出的壁垒,金融市场是开放的、完整的,是一个大市场而不是相互分割和独立的。分割独立的市场对经济联系较紧密的地区的发展是不利的,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如果相互封闭那就享受不到开放经济下自由贸易和合作的好处,区域亦然。

金融制度的统一是指在一个区域的金融领域内拥有同一的制度,包括法律、规章、准则等具约束性的规范。制度是人为制定的,各地区因为不同的经济基础和发展背景而具有不同的制度,但是要进行区域金融合作就得有一个统一的制度约束,如果制度杂且乱就失去了制定制度以便于管理的最初目的。

金融政策的协调是指在一个统一的金融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政策需要相互协调以适应整体区域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各地区金融政策的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因其具有总体上的优势而率先发展,其经济基础雄厚,产生了较发达的金融业,其政策需求和供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适应性上都要多且优;相反,西部边远地区因其区位劣势造成的经济基础薄弱而不得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金融业发展水平上,对应的政策需求和供给也有显著的不同。因而,不同地区的政策需要相互协调来适应区域金融合作的需要。

二、参与区域金融合作利弊分析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抓住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的机遇是有利的,即能够在中部振兴中加快提升、带头前进。然而,参与合作,必然也会有很多不利的结果,下面就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打利弊进行分析。

(一) 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有利分析

1. 可以筹集地区资金,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区域金融合作,可以使成员地区在资金上进行融通,以弥补单个地区资金不足对地区发展的制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区域内面对的是一个更大的市场,有更多的投资者,资金来源会较之前充足很多。其次,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筹资能力被放大了。无论从担保上、信誉上还是还款能力上都比单一地区更有优势和实力。这样就有效克服了以前单一地区、单一企业、单一政府筹措资金能力不足的问题。2008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在面临国内外不利的金融发展环境下,长三角地区仍然体现出较强的吸收资金和存款的能力。从存款情况看,2008年末,长三角16城市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9万亿元,达到95945亿元,同比增长19.9%,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可见,安徽加入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必然也可以享受资金融通带来的好处。

2. 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升本地金融软实力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桥头堡”,尤其是上海更有可能成为国际金融的又一中心。上海集中了金融业的先进技术和高级管理经验,有很多世界著名银行、证券等金融业机构的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像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上海与拥有世界先进和前沿技术经验的国际性金融机构相联系、相交流,使上海成为传达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前沿地区,因而毗邻上海的整个泛长三角地区都会享受到金融辐射带来的好处。安徽作为长三角腹地,与长三角地区建立区域金融合作关系会极大的有利于本地区的金融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提升。

3. 享受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金融要素在“无形的手”的支配下,从低收益率区域向高收益率区域流动,要素的流动和组合使充沛地流出要素、短缺区流入要素,最后形成整个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内要素的自由流动,还会极大的节约成本。因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流动性加强,并且有个更大的市场来让这些要素自由流动,这样可以达到机构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益。譬如当一个产业足够大时可使资源有更好的配置,该产业内企业的平均成本也可以因为产业的规模扩大而降低。形成更低的交易成本,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节约在融资中介过程中所占用的各种资源,提高资本配置收益。这些的共同结果是一个更大的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区域联合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一定程度上受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关联度的影响,也就是说,金融风险可能会在一体化程度高的区域间迅速传导。而安徽处于长三角腹地,其经济金融要明显滞后于沿海地区,这种客观现实在短期内并不会消失,也是因为金融关联度不强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金融风险的传播。另一方面,区域体系内如果政策制定得当、金融监管有力、防范措施健全,那么区域金融风险就难以形成。最后,当然,如果整合地区的整体力量,相互给予金融支持,发挥区域连接的资金、管理上的优势,就能提高地区抗击投机资本的冲击和防范外围金融风险的能力。

5. 金融方面差异化大,有利于与长三角金融业的互补而非竞争,提高整体竞争力

安徽缺少创新类金融产品,例如金融衍生类产品、金融理财产品;缺少创新类金融业务,例如金融租赁、创业投资、基金管理、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等业务;缺少各种类型金融机构,例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专业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证券市场不发达,地方政府的债券、企业的债券、公司的债券、专项投资项目的债券发展落后。但是安徽金融有其发展特点,虽然在现代化程度上是落后的,但正因如此,才与长三角地区不存在激烈竞争。安徽金融可以定位于低端商品,侧重传统商品的继续发展,发展金融支持农业、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做好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融资需要。差异性会让本省薄弱的金融业拥有自己的发展机会,会提高其竞争力,走出去发展壮大。这也有利于提升长三角整体金融实力,有利于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二)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不利分析

1. 落后的金融基础设施可能不利于合作的深入展开

这是安徽本地金融弱势的表现,目前,从各项统计数据上来看,安徽金融业整体水平差强人意。金融基础设施的落后体现在金融机构上:缺少外地金融机构、本地数量不多,且局限于国有商业银行,非国有银行、中小银行较少;体现在吸收资金能力上,据统计,安徽在08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首度突破万亿元,达到10303.3亿元,而07年长三角三省市这一数据分别是江苏30450.5亿元,浙江29030.33亿元,上海30315.53亿元;体现在法律法规建设上:还没有建立资本市场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欠逃债务、政府干预、法律执行力不够等问题还相对严重;体现在政策服务上:没有发达的金融业就肯定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服务,因而这方面也是缺失的。基础设施薄弱可能会让“有想法”进驻安徽的外地金融机构也无法实现,可以说这是个“硬伤”,也是外地金融机构最担心的。

2. 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会带来本地优良要素流失的风险

要素自由流动是把双刃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某个区域的要素自由的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地区流动,达到利润最高的地区,有利于该区域整体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对于要素流出区来说,这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尤其是资金的流失和人才的流失,前者可能会导致银行等金融产业的流动性风险,后者可能会削弱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流动性无论是对于银行或企业都是致命的,缺乏流动性就意味着这个银行或企业可能会破产倒闭,失去存在的基础,无论哪家银行或企业都不会无视这个风险。对于金融业竞争力不强的安徽来说,尤其不能有大量资金的流失,否则不要说合作带来的益处了,只能承担巨大的风险。人才是创新之源。没有金融高级人才就不会有金融的创新发展。创新现在在任何领域都是个相当热门的词,因为创新会带来巨大的利润、带来持续的发展。安徽金融在成长阶段也就更不能流失大量的高级人才,而区域间的合作,出于利益考虑,人才不一定可以留得住。

3. 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扩大了风险

跨省市的区域金融合作显然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多加个地区可能会多加几倍的风险。首先是监管机构不一定了解该地区现存金融业的状况,要去查找调查会花费时间和成本。其次是监管机构就算可以容易的获得该地区的金融所需资料,这方面的成本较低,但是,也要有专门的人员来分析加入后监管条例的适应性和统一性,并制定出相应的适合整体区域的监管条例或法规。最后,新增了一个地区显然增大了惩罚区域内违犯法律法规的金融机构或人员的工作量。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融入长三角金融区,如果没有建立起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和治理金融危机的制度安排,就会扩大市场风险,造成风险和监管之间的失衡。

可以看出,安徽融入长三角金融区是既有收益又有成本。但是区域金融一体化是一种趋势,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需要更广阔的腹地来支撑,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有利之处将是大于其付出的成本的。所以基于以上分析,本人提出了安徽参与合作的策略。

三、安徽融入长三角区域金融的策略分析

(一) 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强有力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成功创建金融合作区的重要保障。参与合作的各区域都有要求从区域合作中获得利益的权利,只有各地区均能公平合理地从区域金融合作中获得收益,才能带来持续的合作动力,并能严格遵照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及规则开展市场化条件下的区域金融合作。如果各区域在合作以后反而丧失了其基本的合作利益,并且似乎还有被“边缘化”的威胁,区域金融合作就不能再继续下去。但是,区域整体利益与各地区的局部利益并不一定能保持统一,总会由于区域间各方面的区别而产生差异,各个区域内每个个体作用力的总和构成了区域整体的利益。因此,建立一套公平、合理、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解决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保障各方的合作积极性,是金融合作实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利益协调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建立利益协调机构

首先需要的是,有个大家公认的或者共同组建的机构来协调金融合作中的利益。其形式可以是组建一个专门的部门,如泛长三角金融发展协调委员会。负责加强各地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高层间的信息互通和相互合作,统一协调金融合作的相关事宜,制定统一的金融合作方针及政策,对金融合作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或者可以以会议形式定期或不定期报告,加强各自的沟通。对于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地区间利益冲突,应该根据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利益兼顾和适当补偿的原则、以实现整体的最优利益为准则、以共同遵守的条例为规范、适当以法律为保障,妥善处理和协调。要能够形成既充分调动各地区开展金融合作的积极性,又有合力,既有整体利益又有个别利益,各地区协调发展的局面。

2. 发挥政府协调的作用,坚持利益共享

市场机制引导金融资源跨地区流动,然而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的时候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组织者、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以及市场运行的调控者,在规划产业布局、推进区域市场开放和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必须以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为目的,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发挥其良性作用。对安徽省来说,金融基础薄弱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这样才能发展本地金融业、保护本地金融业。另外,在金融合作过程中肯定会有某一地区成为发展重心,长三角肯定是以上海为中心,但是,每一个地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只要能充分利用优势,准确把握本地区在区域合作中的定位,都将能享受到金融合作所带来的收益。所以要坚持利益共享的原则,最终实现整体的利益。

(二)加强区域内金融监管的协调

在金融监管上,长三角16城市加上安徽省的金融机构分属人行上海分行、南京分行、杭州中心支行监督管理。金融管理当局的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不完全吻合,主要按行政区划分工的模式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1. 职责分工明确,搞好本范围内的事情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这是适应当前我国金融制度的要求。首先要把属于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做好。安徽处于内陆,安徽银行业分属人行南京分行管理,因此在南京分行的带领下,本地银行业机构要明确定位,防止监管错位;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报告和检查制度;对于监管不明确的地方,要相互协商;要明确责任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防止出现监管空白和相互推卸责任。

2.进行沟通,推进信息共享,建立区域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披露是发挥金融风险监管职能的有力保障,信息交换的及时准确性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出现信息沟通不畅与信息闭塞将会极大地阻碍合作发展,信息流不畅提高了企业和银行各方面的成本,增加了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当前信息流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金融领域更是如此。因而,要加强区域间信息沟通,金融业高层、各协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会议、报告等建立沟通机制,及时准确的传递、披露信息;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设立评估机构,进行追踪、分析和预测;要加大信息建设投入力度,扩大和完善信息传导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优惠的政策,引导要素流进来

主要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以提升本地的金融业实力。

资金方面,一是需要政府以优惠政策,如进入市场的便利、税收的减免、竞争的限制等措施来吸引外地企业的进驻;二是需要本地大中小企业加快自身发展,以实际需要来扩大资金需求。比如安徽省应该加大力度发展以奇瑞、江淮为代表的本地民族汽车产业,使其发展成更具出口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在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会加大,有需求便有供给,可以引导资金流入,促进本地企业发展,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在技术上,同样要引进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如为了发展本地金融业,可以借鉴相邻省份,具有类似业情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结合本地特殊业情,以本地实际需要为准制定政策。安徽目前缺少技术上的创新,原有技术落后,因而要把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更新理念,在融入长三角金融区时着重技术的引进。

人才引进上,人才在现阶段是任何行业都需求的。对于落后的安徽来说,想要快速发展和提升,人才的引进是个捷径。有了具有丰富知识、先进管理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可以带来知识的“溢出效应”,使总收益大于投入的总成本,节约发展的时间、提高发展的效率。所以,政府应以各种优惠措施挽留人才,给与他们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 建立风险联动防控措施

1.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风险虽然不确定,但还是可以通过种种方法来预知并控制的。这就需要建立整个区域内的风险预警体系。可以通过专门机构首先对区域内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别、关联度、危害程度等一一作出预测和评估,根据风险的以上信息制定预警指标以供参考。定时对以上各参数重新估计,不定时根据需要和当前形势对各类风险追踪分析。

2. 及时有效的风险处理

发生较大风险后,本着缩小化解的原则来处理。某个成员较小的风险使其不要蔓延至其他地区,较大的风险要集中各成员的力量,通过自我救助、外部救助等形式,通过注资、募股、再贷款、收购、破产关闭等方法来处理。能够继续经营的要坚决给予帮助,不能够再继续经营或者救助成本十分巨大的也要毫不惋惜的令其关闭破产。对任何风险都要及时处理,卡住风险源头,否则就有可能使小风险变大风险,大风险变巨大的风险。

3. 提高风险意识

任何认为加入一个区域就可以依靠别人来帮助自己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区域内是需要相互支持的,然而却绝不是相互依赖。安徽省要加入长三角金融圈也不能放松风险意识,妄图想要在风险发生的时候依靠他人来给予解决是不现实的,只有在风险发生已经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时,相互帮助才是义务。因而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风险意识。而正因为加入长三角金融圈可能面对更多更大的风险,我们更应该提高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伟潘. 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优势与前景探讨[J]. 国际经济合作. 2006(12)

[2] 尹优平. 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6)

[3] 丁萌. 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4] 向松祚译. 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五卷——汇率与最优汇率区[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10)

[5] 胡汝银. 经济与金融市场一体化:制约因素与行动取向.上海金融.2006(1)

[6] 易会满. 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区域化——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联动策略研究[J]. 金融论坛. 2004(2)

[7] 田霖. 区域金融成长差异—金融地理学视角.第l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 林华. 长三角金融联动猜想[J].国际融资.2004(3)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利弊对策
生态旅游之利弊
诊错因 知对策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对人民币加入SDRs的认识及我国金融开放的利弊
利弊怎么看
微型学习之利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