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燕
一、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
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往往倾向于通过刺激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来保护本国经济的独立性,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也确实让人见识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趋加深,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为此,20国集团的华盛顿金融峰会上,各国领导人齐声呼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在未来12个月,将竭尽所能以遏制贸易或投资领域内障碍的形成,坚决抵制各种出口限制诱惑,或其他与WTO精神不相容的贸易刺激手段。令人遗憾的是,世界银行发布的监测数据中指出: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二十国集团中已有17个国家采取了旨在限制他国贸易流动的政策手段金融危机以来,在各国提出的78项贸易措施中,有66项涉及贸易保护,而其中的47项已最终生效;另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止2009年3月初,全球反倾销案件总数同比也增加了将近50%。
二、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
当全球经济繁荣时,多数国家会主张贸易开放;而当全球经济下滑或萧条时则主张贸易保护。新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为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而不是传统的比较利益;主张国家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扶持本国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它通过鼓励有效率企业的更快发展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这样看来,在全球开放的条件下,自由贸易是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的。而当全球经济出现危机或萧条时,就会出现更多的贸易保护。事实上贸易保护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不过在经济形势良好时期,各国充分享受着自由贸易带来的繁荣,也使贸易保护主义难有抬头的机会,而危机却会成为孕育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因为危机下对世界经济的形势、前景判断,比较悲观,认为自己能做得到的、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实现所谓的自保。希望自己能够在全球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同时却不用经受竞争的压力。因此越是在经济困难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就越易抬头。
而现行的国际贸易体系及其规则中还存在较多的灰色地带,并不能有效阻止各国采取或明或暗的贸易保护手段。也就是说,现在的国际社会并没有一个真正能够维护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制度或者机制。
三、贸易保护主义将促使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继续恶化
从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经验看,贸易保护主义往往容易在经济危机时出现,而这却会导致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更深。面对危机,各国决策者倾向于保护本国制造商并采取严厉措施限制进口,一些国家以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就能给本国创造就业、刺激消费。假设保护本国市场不被报复,即别的国家都不实施保护主义,在短期确实会就获得切实的利益。但是这只能是个假设,在国际贸易领域,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极易遭遇来自别国的报复,这也是各国心知肚明的事实,但是各国又唯恐落后于他国,先遭遇损失,于是争先恐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场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博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肆虐,即使部分原本并不打算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也只能无奈的加入这场博弈,并采取相同的决策,从长期来看,对全球的经济和生产力都会带来很深的负面影响,不仅无助于危机的解决,只会把世界经济拖进更深的深渊。。
比如上世纪30年代美国在大危机后出台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2万多种进口产品的关税大幅提高,这样做的结果使美国成为各国的贸易保护报复的对象,也引发各国竞相效仿。每个国家都试图将自己与外部危机隔绝开来,结果反而加剧了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全球贸易额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120亿美元,缩水25%,两年内,世界工业生产的降幅也超过了30%。这场贸易战的始作俑者更是深受其害,美国本土的出口额从1929年的52亿美元左右,锐减到12亿美元。直到1933年,罗斯福推行新政,推出《互惠贸易协定法案》,并实行“最惠国待遇原则”,才使美国重回自由贸易轨道,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大萧条时期给人们留下的一个深刻教训是: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孤立主义无助于解决危机。
2008年9月24日,在世贸组织2008年公共论坛围绕“贸易的未来”展开讨论时,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表示了他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忧:“当危机来临之时,通过设置进口壁垒来保护国内生产商无疑是一个诱人的措施,但却并不可取。1930年声名狼藉的Smoot-Hawley法案将美国2万多种进口产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点,但最后只带来了一场全球贸易大战,
贸易保护主义最终把全球领入了死胡同。”
四、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新的特点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贸易保护绝大多数是由这个受危机影响比较深的发达国家推出来的,以往一般都是竞争力比较弱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内的产业,制造业,尤其是制造业,要实施工业化战略,对自己的所谓的优质产业实施保护。而这一次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当然也有少数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巴西等。首先,为了使巨大的过剩商品能够找到买主,发达国家往往企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排斥他国商品的进口,让本国企业独享本国市场。生产能力越过剩的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动越强。其次,历史的惯性使一些发达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习惯于强权政治,为了自己的私利,经常奉行双重标准:口头上主张自由贸易,行动上却对别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通过投资或稳定国内市场以降低失业率和缓解危机是许多国家现实的选择。发达国家国内市场非常成熟,增加投资刺激经济的余地不大。政策选择的有限、危机的加深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的使用在于缓解政治压力,取悦民心。另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它们的依赖性较强,这也是它们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事实上,为了转嫁危机,越是发达国家越是乐此不疲。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表现为高筑关税壁垒。与以往相比,现在的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采取滥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及保障措施等。这些保护主义措施,已经从商品贸易领域扩展到商品生产、劳动力雇佣和金融领域。当然,还有很多国家利用WTO条款的“灰色地带”来做文章,虽并不公开违反现有WTO法规,但却带有显而易见的保护色彩。以反补贴政策为例,补贴是政府行为,有时代表了一国的公共政策,因而对反补贴的界定是非常困难的。它有时不是一个贸易政策,而是演变为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因而更具隐蔽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任何国家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无论是采取哪种手段,必将会招致他国的抗议、制裁和报复,甚至引起相互之间的贸易战。这非但不能使世界经济早日走出衰退,而且还会使全球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五、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归
危机下的中国已成为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者。我国多年来一直是全世界遭受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此情况下更需要提高警惕。2008年10月,世贸组织在新发布的“2008年上半年全球反倾销案件情况报告”中显示中国仍是全球反倾销调查最大的受害者。原因非常简单,第一,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出口占世界总量的比例最高,极易对贸易伙伴国形成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第二,中国的产业结构低下,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非常激烈,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又加上我国很多出口企业是中小企业,缺乏运用国际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的水平和意识。尤其是我国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纺织、钢铁等行业更应该提高警惕,防止贸易保护主义使行业受到更大冲击。
这种情况下,中国应首先做好内功,让产品出口质量有保证,符合国际标准。其次,善于利用东亚合作机制,与同属外向型经济的东亚诸国加强合作。再次,应与其他经济大国进行充分沟通,在国际社会争得更多的话语权,遏制保护主义的蔓延。最后,在中国利益严重受损的时候,应该考虑使用一些有效的反制手段。但是无论如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贸易战”永远是最后的选择。长远来看,重新配置投资、出口和内需这三大经济成长动力之间的比重,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尤其农村市场也是减轻这种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威胁的重要途径。
贸易保护主义向来被称为是一把“双刃剑”,然而在贸易保护主义发挥效力的时候,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国家的受害程度往往更深,要应对这些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除了对其施加强大的舆论压力,发展中国家更需要积极自救。发展中国家应该降低自己对发达国家市场过高的依赖性,然后开辟其他的新兴市场,通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协作发展,来抵消发达国家市场萎缩的负面影响。
六、终结贸易保护主义,让世界经济重新回到公平竞争的环境
各国应该汲取以往的教训,在危机时不是同心协力,而是以邻为壑,这样经济就很可能走不出衰退。要充分认识到在贸易保护主义肆虐的情况下是没有赢家的,反对保护主义实质上就是维护自身利益。因此各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重视国际贸易领域里的政策协调与合作。改进国际贸易环境和完善国际规范。
2009年4月2日闭幕的G20伦敦峰会就反贸易保护主义取得的成果是将点名谴责违反自由贸易规则的国家。显然就反贸易保护主义的实质性措施并未达成共识。就目前情形来看,金融危机已然发生,阻止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更属当务之急。因此,世界更需要的是应对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具体做法,而非仅仅是在共同宣言中再次发出空洞的口号。
总之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伤害了自由贸易的国际准则,对实施保护的国家来说最终也得不偿失。现在对世界各国来说,选择只有一个,在寻求危机的应对之策之时,,改善世界经济秩序,对防止保护主义做出实质性的行动。
(作者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