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语文课堂之我见

2009-08-31 07:45潘爱颖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素养能力语文

潘爱颖

泱泱古国,悠悠文化。高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教育起着传承中国文化的作用。新教材“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突出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高效地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素养,教师采取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分别处于何种地位,这都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运用多媒体、创造力和幽默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和工具性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无疑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一剂良药。多媒体工具的音频、图像可以创设好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而具有创造力和幽默感则是对语文教师的较高层次要求。创造力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以独特的风格、创造性的个性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求新”、“猎奇”中产生求知识的愿望。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如在学习《学写广告》时,教师在网上搜索出《摩托罗拉手机》的广告视频:摩托半路坏了,骡车将摩托拖走,画外音的广告语是“摩托还需骡来拉”。广告语的幽默引起同学们一阵大笑,使学生在笑声中掌握写出好的广告语的方法。

其次,转变师生角色,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学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激情演绎,学生在静静聆听、听讲和记录,学生只是被动地回收知识,谈不上是高效课堂。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转变角色。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只起宏观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辅助作用。教师还课堂于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和行动活跃的舞台,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乐土。如在《个性化立意作文指导》的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对传统命题性的话题,进行逆向思维。如传统话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生确立“锲发挥自己才能的金石不舍才可镂”的观点;对具有贬义成语的“班门弄斧”和“滥竽充数”,确立“想要得到名师指点迅速成材,必须鲁班门前弄大斧”和“为了催己奋发接受环境熏陶,滥竽必须充数”的观点,对具有褒义成语的“废寝忘食”,学生可以确立“没有潜能,何需废寝忘食”的观点。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领悟这一方法后,意犹未尽,自发组织演绎了相声《瞬间是永远》、小品《在为民爱国、坚持真理正义时,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将自己的再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发挥到极致,在课堂展示了自己的才能,获得了其他同学的肯定和赞扬,加深了其他同学对这种个性化立意的方法的理解,从而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最后,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现代教育理念也主张教学必须贯穿一个共同、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要打造高效课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精神和学习能力,致力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对课堂结构进行优化。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是一个由全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点拨下凭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学习。一节好的课堂结构是:每堂课教师的点拨10分钟左右,学生在教师点拨下的自主学习25分钟左右,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10分钟左右。具体方法:首先教师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点拨;然后学生自己去读、思考、讨论、诠释;最后师生运用各种评价工具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教学《阿Q正传》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以“阿Q精神在现今的社会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题展开辩论,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查阅资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主动学习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起才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有文化素养的人才,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需要语文教师打造高效课堂。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课堂上的各种学习活动,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就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只有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才能培养出高效社会所需的人才。

猜你喜欢
素养能力语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