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刚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教育教学管理与实践中,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并引起了教育各方面的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等。
1. 学习问题
这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获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越易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厌学等。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有可能会出现厌学情绪。
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学校采取按文化课成绩排名次、排考号、搞题海战术等违反心理健康的教育手段、方法和措施……这些做法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并出现某些异常学习行为和习惯。心理上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
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是学生之间相互理解、融洽合作、共同进步的桥梁,也是现代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际关系问题是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二大主因。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了解彼此的权利与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与教师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学时期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理想的天使、公正的代表,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父母般的关爱与朋友般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认知发生偏差,对学生缺乏关爱、理解、耐心与热情,学生则会由失望进而转化成压抑、敌对、攻击等心理或行为。更有甚者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与同学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渴望被同学所接纳支持。这种接纳与支持,不仅是调剂情感、和谐身心的润滑剂,而且也是化解矛盾、加深交流、达成合作、提高学习效果的催化剂。但是由于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专注学习,正常交往的时间的得不到保证,个别学生易产生不良心理倾向。
与父母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和谐舒畅的心灵港湾。但这样的家庭只占了少数。更多的是专制式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如若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轻者怒骂重者殴打,易造成孩子孤僻、专横和逆反的性格。
3. 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化的关键期。心理学上把这一阶段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如果对他们的心理关注或研究不够,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而任其发展,就会导致恶性循环,产生心理疾病,危害身心和社会。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教育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中小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中小学生的行为。”因此,作为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积极的教育策略。
1.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以团队活动为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科技文体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活跃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生活;组织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团队及班会活动,既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卫生知识传授,又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品质教育。创造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师生之间友爱团结,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要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以上活动,使中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面向全体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可由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实用教材,也可参照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由专职教师任课,可以安排双周一节,有针对性地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灵活进行,重点突破疏导,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对全体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3. 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既结合学习内容训练中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发展中学生智力,又结合教学工作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情感、锻炼中学生学习意志,培养个性,促进中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以减轻中学生心理压力,消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同时,增加对后进生的情感投资,从行动上接近和爱护后进生,发现其闪光点,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用引导代替斥责,用提醒代替讥讽,从而增强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心理素质。
4.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教师的衣着、表情、言谈举止的风度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中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给中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地成长。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兴衰与存亡。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