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伦理视角下的企业生态工程决策

2009-08-28 09:09苗泽华孙增辉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7期
关键词:生态工程生态伦理工业企业

苗泽华 孙增辉

[摘要]比较系统分析了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演变,剖析了国外生态伦理的智慧,从中寻找工业企业与生态环境兼容的决策思想依据。分析了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决策与祷统决策的区别与联系,探讨了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与决策过程等。

[关键词]工业企业;生态伦理;生态工程;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7-0033-05

※本文为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工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决策模型及实证研究》(HB08BBYJ03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企业生态伦理观

现代生态伦理学是在人们反思人的自然的关系中产生的。生态伦理学兴起,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早期,英国哲学家边沁第一个主张把道德范围扩大到动物,他认为感受苦乐的能力是获得平等权利的根本特征。1864年,美国学者乔治·帕金·玛什在《人与自然》一书中首次从伦理学角度探讨自然保护问题。1923年史韦兹出版《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后来又提出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一些生物,要求对所有生物行善。1933年。莱奥波尔德(Al-do Leopold)发表了《大地伦理学》一文,提出将伦理作为辅助手段管理自然,拓展传统伦理学到自然领域的观点,并在1949年出版的(伏地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概念,创立了生态伦理学,把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人与大地的关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和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带来的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更广泛共识的形成和世界生态运动的深入,生态伦理思想也走向系统化。1979年,哈格洛福、罗尔斯顿等人创立了《环境伦理学》学刊,成为该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牌。1986年泰勒(P·w·Tay-10r)的《尊重自然》一书问世,他主张生命体由于各具其“固有的价值”,自然界的存在并不简单地是我们开发利用的对象,也不能将自然生物仅仅当作是我们利用和消费的资源。美国学者罗尔斯顿1986年出版了《哲学走向荒野》一书,论证了生态伦理学的合理性,呼吁应当将所有地球上的自然存——大气层、岩石圈、地质层、生态圈等都看作是与人具有同等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存在,应当将道德权利赋予这些存在物。纳什(R·F-Nash)在1989年出版的《自然的权利》著作中指出权利不是人的特权,还应包括动物、植物、土地,甚至所有自然的无机物体。1992年日本伦理学家丸山竹秋发表《地球人的地球伦理》一文。提出地球伦理学以人的生存和地球要素(环境保护)为最大和最终目标。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它超越了以往狭猛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积极扩展伦理的范嗣,把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纳入到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也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

当前,面对污染日益严重的人类生存环境,各国政府都在想方设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尤为重视。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企业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治理环境重中之重,如美国麦当劳及其他快餐店用在上世纪90年代使用聚苯乙烯制作的包装盒就受到美国环境保护基金及消费者的攻击,迫使麦当劳等企业更换了包装。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企业环保要求的增强,以及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企业也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以往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在此期间,一些有理性的企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出构建企业生态伦理、加强企业生态道德建设的设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生态伦理(Ecoethies)又称生态平衡伦理或环境伦理等。它是关于生态的伦理价值以及人类对待生态的道德准则的学说。有的生态伦理学家强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极力主张人与自然的平等权利,否定高级生物可以支配或扼杀低级生物。德国学者R·马勒认为,非人类的自然有它自己独立的权利。前苏联学者A·A·古谢伊诺夫认为,对一切生命采取有道德情感的态度,把它们包括在怜悯、互助和其它人类基本感情的活动领域,是任何一个道德完美的人所不可分割的特点。澳大利亚学者J·斯马特又把认识到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快乐和痛苦的感觉视为近百年来伦理学进步的表现之。因此生态伦理是一种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生态伦理的发展经历了“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生命中心伦理”(biocen-tric ethics)和“生态中心伦理”(ecocenticethics)等不同的阶段(见表1)。

生态伦理的第一阶段是人类中心主义,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斯(Protagoras)(约485B.C.-420B.C.)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就包含了以人的价值尺度决定万事万物的意思。中世纪宗教神学把人类中心的思想建立在“地球中心说”(托密斯)的基础上,认为:上帝授权人类以宇宙的中心自居,特许人类可以利用、征服和统治自然的特权。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高扬,人的地位也日益高扬,人的中心与作用更加巩固。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69-1650)主张要“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9)和洛克(1632-1704)强调通过实践实现人类统治自然的需要。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洛克提出“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40)提出“人是目的”这一著名命题,他认为只有人是目的,人的目的是绝对的价值,而且人为自然立法,“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人统治自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里程碑。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主要有:(1)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2)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大自然是人类可利用、征服的工具;(3)人类具有优越特性,超越自然万物;(4)人类与其它生物无伦理关系。

生态伦理的第二阶段是生命中心主义,该理论批判了把人与自然割裂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倡导尊重生命个体,认为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反对人类的主宰地位。认为人类反自然的行为必然导致对人类自身的报复。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每一个胜利都进行了报复,从而使人类成为战胜自然的悲剧英雄。施韦兹提出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学”。他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1923年)一书中指出:“文化的本质是双重的。文化包括智慧对自然力的统治,以及智慧对人类信念和亿元的统治。”生命中心主义包括:Benthem的“动物痛苦”学说(认为只要有感受苦和乐的能力,

猜你喜欢
生态工程生态伦理工业企业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浅析生态材料在河道生态工程治理中的应用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