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曦
人们常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在塑造学生心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师如何才能当好学生的“心灵调剂师”,为学生树起一块人生路上的指向标呢?我在此不敢妄谈理论,仅就个人经历浅谈如下一些感受。
一、做一名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自然具备良好的心态,他们常主动与老师谈论自己的学习生活,是老师们较放心的一个群体。可是那些成绩中等、表现平平的中等生,却往往容易成为老师们忽略的对象。他们心理上的失落感由此而产生,甚至上进心也逐渐消退,直至落入后进生的行列。这种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于老师的“不小心”造成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巧用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不少的名篇佳作,大都具有良好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教师若能适时用好这些课程资源,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时,我选取了其中“老师为‘我排除小纠纷”一事,让学生们围绕自己身边的学习生活实际发言。其中一位同学突然把话题集中到了另一位叫叶莎的女同学身上:“老师,我要说的不是自己,而是要为同学鸣不平。我觉得班里的一些同学特别瞧不起叶莎同学。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叶莎同学的脸上多长了一些小痘痘而已。他们还给叶莎同学起了绰号,叫什么‘班花,害得叶莎同学整天闷闷不乐的,他们也太过分了!”另一位同学也发言道:“对了,老师,特别是一部分男同学,他们真过分,拿别人的痛苦当快乐,真可恶……”此时,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沉静了下来。班里的叶莎同学来自乡下,性格内向,长得不算好看的脸上偏偏又布满了小痘痘,她也因此而缺乏自信,常常独来独往。没想到这回她的同桌如此沉不住气,课堂上当众抛出如此敏感的话题。再看看叶莎,她早已低下了头,伏在课桌上。此时如若处理不当,必然会进一步伤及她仅有的一点自尊心。我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给学生们引用了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告诉学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有傲骨、有信心的人,面对挫折时并不气馁,相反,他们会在新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奋发有为。通过这样的评点,既结合文章教学内容作了拓展,又能在课堂学习中适时地融入思想情感教育,使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与思想上的“真”、“善”、“美”的追求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忧患意识
如今的孩子,大多属家中的独生子女,是父母长辈们的掌上明珠,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少年不知愁滋味”,学习中往往表现得不够刻苦。教师应教给他们适当的忧患意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曾记得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讲了这么一个犹太人的家庭教育的小故事,母亲问孩子:“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良好的教育所形成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精神,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造就了诸如马克思、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
其实,同样具有良好教益的例子,在语文教材中也不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其中一篇。教师若能把这些忧患意识适时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尚显稚嫩的心灵接受洗礼,我们还用得着担心他们会成为患“软骨病”的年青一代吗?
四、适时用好“现实”这本“教科书”
明代东林党人提出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政治主张。中学生关心、了解时事,这已成为时代的新要求。
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等重大时事,犹如一部部或悲壮动人,或豪情万丈的叙事抒情诗。教师应抓住这一个个难得的契机,与学生们探讨、交流、分享,以此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身处青春成长期之中的初中生,虽不成熟,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就像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向导,引领着学生跋山涉水,一路走来。只要我们坚信在每一名学生的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对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完善以至成功都充满信心,用心呵护,多给他们阳光般的温暖,他们一定会更灿烂地绽放。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