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09-08-27 07:06胡建刚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历史思维

胡建刚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创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不迷信现有的观点,不墨守成规,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做了如下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一位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因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思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提出和寻找问题,并表述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发散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事实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教育则是活的,与时变化的。”因此,历史教育应该有活的品质。

1.转换视角,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的创新思维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创新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其前提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改变教材主体内容的呈现形式,适当引入一些新材料,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对教材内容作变式观察,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运用史料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讲述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我展示了当时人们创作的“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这样一副对联,在略作赏析后,学生就发现,此联不符合对联创作规范,“千古”对“万岁”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则对不起来。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节内容归纳“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对不起来的表现”。这样就可以把袁世凯一生倒行逆流的活动全部归纳出来。

2.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创新思维

整合知识是指把零散分布于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点聚集在一起,形成知识线和知识面。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现了历史要求之间纵向或横向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点—线—面互动关系,形成系统。因此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把零散的知识连点成线,整合成面。通过对知识的这种整合,既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理解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一些不同于教科书的表述、教师讲授的知识有独特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在理解历史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从已知史实与结论推断、预测将来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发散性思维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体现。例如由古代人口流动向南迁移的特点,由开发地区移入未开发地区、政府行为等现象,可以推测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趋势是农村人口将流入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东部人口将出现西移现象的结论。

三、增加情感投入,实行民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融洽的师生感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参与,思维活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快乐的学习中自由地思考、积极地探索。一个关心学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师,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乐于动脑思考,以期待老师的赞扬,这样在其乐融融的师生间的情感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四、科学的评价和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推动力

为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采取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1.口头评价和表扬。这是最常见并被大部分教师常常采用的激励措施,在操作过程中,要客观、公正、恰当、准确。恰如其分的表扬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量化积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合理程度给予量化,用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自我思考能力进行评价,从而判定自己的思维途径或方式是否需要调整或发扬。根据平时课堂上积分,进行单元成绩或者期中、期末总结,以一定比例计入单元成绩或期中成绩中去,这样能够比较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情况。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极投入,才能自觉养成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更需要教师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生成的适宜的环境。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