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静雅
品德课堂是心灵呼应的精神花园,是道德发展的生命历程,是美化行为的成长驿站。而每一堂课的情景导入则是一个美丽的起点,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展开一次次愉悦而富有意义的求真、向善、趋美的学习之旅。
一、巧设“疑”念,引人入胜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亚里士多德
问题情境以“情”为经,将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特长、志向、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问题”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环境创设,拉近教学与学生心灵的距离。
例如学习《别把花草弄疼了》,上课伊始,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幢冒着袅袅炊烟的房子,然后皱着眉头告诉学生:“最近老师买了这幢房子,可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不太美。请你来当小小设计师,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的家园变得更美!”学生看到老师一筹莫展的样子,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老师欣然接受了“设计师”们的建议,在庭院里“种”上了花草树木。在这个巧妙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帮老师解决了难题,一种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趁此时机,老师又抛出疑问:怎样让这些小草永远生机勃勃?怎样让这些花儿一直姹紫嫣红呢?新的问题继而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转化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了整个学习活动之中。
二、组织活动,以“趣”促思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皮亚杰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因此,品德课应有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在餐桌上》,一位老师把课堂设计成师生一同外出旅游活动。“呜——火车开动喽!”师生一个个排成队,搭着肩抱着腰开心地启航了。此刻,学习活动开始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激情也随着火车的汽笛声开启了。“旅游”途中,老师巧妙地安排了“用三餐”,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早餐要吃好”“中饭要吃饱”“晚餐少而精”“营养合理”“数量适中”等科学的用餐方法和良好的用餐习惯。学生在这种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没有一点拘束感和压抑感,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悦地参与学习。
三、娟娟而谈,“知”“情”共融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维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魏书生
鲜明的色彩,动感的画面,固然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而老师真挚的话语,动容的描述加之生动的眼神更富感染力。它能迅速触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教无痕”“学有趣”的境界。
教学《我们共同的家》,一上课老师深情地说:“祖国妈妈的面积很大,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把她分成了34个不同的区域,称其为34个大孩子。他们有着不同的名字,有的叫省,有的叫直辖市,有的叫自治区,有的叫特别行政区。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祖国妈妈怀抱中有哪34个孩子,好吗?”多么生动形象的导语——“祖国妈妈”“34个孩子”“不同的名字”,无不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渴望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去看看,去认识这34个孩子,去感受祖国妈妈的伟大和温情。于是,学生产生了愉悦的学习心境,保持着活跃的思维状态,自觉地去探寻发现、体验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因而,教师的导语要紧扣教学目标,善于追求情致,让学生兴致勃勃地置身于学习活动中。
四、童话引路,“情”“趣”横生
童话,最能抵达儿童心灵。
——冰心
童话以其可爱有趣的形象、妙趣横生的幻想、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儿童。学生在童话故事中同悲同喜,或扬或抑,得到是非的思辨,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我不胆小》一课的教学,教师就以童话故事引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童话故事《咪咪学本领》——小花猫咪咪跟妈妈学本领,猫妈妈先教它捉老鼠。晚上,它们守在鼠洞边,等老鼠出洞。一会儿,妈妈捉到了一只老鼠。妈妈说:“孩子,你在这儿练习吧!”小咪咪哆嗦着说:“妈妈,我怕黑,还是以后再学吧!”夏天到了,猫妈妈又要教咪咪学钓鱼,咪咪伸着懒腰,望着头顶的烈日,不耐烦地说:“妈妈,热死了,还是以后再学吧!”妈妈叹了口气,说:“那你就先跟我学爬树吧!”咪咪来到树下,抬头看着大树,真高啊,它怎么也不敢上去,就可怜巴巴地说:“妈妈,树太高了,我害怕,还是以后再学吧!”就这样,咪咪一天天混过去,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选择这个童话旨在立足儿童发展的角度,在故事中唤醒儿童的经验,让故事带着学生回归生活。其实,“怕黑怕热、怕苦怕累”等都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口展开教学,定位是准确的。而在接下来的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帮助小猫咪咪,激发其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了充分的学习体验。有了童话引路,课堂情趣横生。
五、动手实验,习得体验
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课堂教学要努力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让我们学会合作》教学伊始,我组织学生按七人一组合作完成一个小实验:一个小口瓶里放着七个穿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子。这个瓶子代表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房子”突然起火了,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来的“人”才有可能生存。请每一位学生各拉一根线,听到哨声便以最快的速度将球从瓶中提出。实验即将开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瓶口。哨声响了,教室里“叮叮当当”“乒乒乓乓”响成一片。实验结束,有的组一个球也没拉出来,有的组把瓶子也打翻了,只有一组是成功的。于是我请成功的一组再次演示:七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依次从瓶子里取出了自己的彩球,总共才用了5秒钟!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直观形象的实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你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合作就要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许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至此,学生对学会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到渠成,后面的学习自然情绪高涨。
这正如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品德课程就是强调让学生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在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中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责任编辑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