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树清
【摘要】诗歌的无穷魅力来源于诗歌语义的丰富性。诗歌语义的丰富性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双关;二是文化的积淀;三是象征;四是言外之意。
【关键词】诗歌 语义 丰富性
“诗无达诂”说的就是诗歌的理解的多样性。读诗的时候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因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心理气质不同、文化素养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对同一句诗或同一个词语的意义,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觉。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诗歌理解的多样性的根源是诗歌语义的丰富性和含蓄性。因为诗歌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丰富的效果,所以古典诗歌能够倾倒芸芸众生,令其痴迷不已。
诗歌语义的丰富性,来自语言的双关。语言的双关可以借助词语的多义造成。一个词的多义性是约定俗成的,并且是相对固定的,就是说一个词不管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可以在词典里一一注明的。另外,词语的多义性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而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来说,一次只用其中一种意义。而诗是不同的,诗人通过对词语的艺术性的运用,可以使一个词语在一首诗里同时兼有几种含义。如“徒”有多种意思,在李商隐的《无题》“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里的“徒”就有几种理解,可以理解为“没有依据”,也可以理解为“徒劳”,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一个“空”字在上面这个句子里也有多解:可以理解为“空中”,那句子的意思就是空中传来军营的宵柝声;也可以理解为“虚空”,那这个句子又包含着作者的含蓄的讽刺:军营里的巡逻和警卫,不是保护他的安危,而是要发动兵变。又如“远”有两种意义:远近的“远”,表示空间的距离长;久远的“远”,表示时间的距离长。《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以缓”的“远”字,就可以作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或者两方面的意思都有。还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柳垂下绿丝绦。”这两句里的碧玉的比喻写出柳叶的鲜嫩新翠,那一棵棵柳树好像是用碧玉妆饰而成。这是碧玉的第一个意思。碧玉的另一个意思是写女人,那这句话又可以理解为:那婀娜多姿的一树不正像那新妆的女子吗?
语言的双关可以借助谐音造成。如《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双关爱怜的“怜”。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双关“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晴”双关“情”也属于这一类。
诗歌语义的丰富性还来自文化的积淀。词语在古人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凡是熟悉古典诗歌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同它们各自的情感和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如“柳”这个字在古人反复的使用过程中附上了一种新的含义:那就是送别。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如:“南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它本来的意义很简单。屈原有“送美人兮南浦”的诗句,经他用后,“南浦”便染上了离愁别绪,有了更丰富的情意。“凭栏”、“依栏”,意思是依靠着栏杆,但是诗词中用“凭栏”、“依栏”,却有多种意味,或表示怀远,或抑郁愁苦,或悲愤慷慨。
诗歌语义的丰富性还来自于象征。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象征是很常见的。在那些题为《咏怀》、《感遇》的作品里,尤其如此。在这些诗里,取作象征的事物相当广泛,而表现的内容多半是政治的感慨,或伤时,或忧生,或言志,或讽刺。如屈原的《离骚》:“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诗中的“美人”、“佳木”都有所象征。陈子昂的《感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诗中兰花的幽独和岁华尽摇落竟无一所成,我们不难想到诗人的遭遇。张九龄的《感遇》中“江南有丹橘”一首,以“丹橘”经冬不凋象征自己坚贞的品格。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东篱”就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诗歌语义的丰富性还来自于言外之意。诗歌语言讲究一个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诗人并未明说,但在字里行间有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读者可以意会。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依旧,可是眼看要归属他人,草木疯长,可见无人侍弄;见花流泪,闻鸟心惊,可见时事之急。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写一个大雪之夜,准备集合骑兵,去追击敌人。诗人只写了准备出击的场景,具体的过程统统没写,但是那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将士的英雄气概都被烘托出来了。
当然,以上对诗歌多义性的分析,只能说是大致的、相对的。在有的诗里,各种意义可能并存,很难十分严格地划分开来,不必过于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