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应怕人力高成本
中国正在努力和廉价劳动力说“拜拜”。提高人力成本既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中国国家竞争力的严峻挑战。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近段时间以来,政府有关部门还连续发布了一些社保和劳保相关法规。这些新法规的出台预示着,中国的人力成本在未来几年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过去30年,虽然中国各地的农民工、工人和企业白领的待遇都有显著提高,但中国企业的薪酬福利平均成本不到总成本的8%,远低于欧洲的22%和美国的34%。这种低价乃至廉价的人力成本成为中国独特的竞争力,创造了“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出口奇迹。
但是,这样的低廉又能维持多长时间呢?工人没有更多收入,缺乏必要的劳保和医保,能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吗?他们的后代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吗?
从短期看,低廉可以创造一定收益,但从长远看,低廉不仅损害就业者的权益,也直接影响消费市场和制造业的提升,使中国经济陷入不良循环之中。目前,消费不足已成经济提升和转型的主要问题。
和廉价劳动力说“拜拜”不是件容易的事。人力成本的提升,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人们担心中国将因此而面临失去竞争力的危险。目前,一些出口企业因人力成本提高而举步维艰,一些外资公司开始将工厂从中国迁往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国家,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一点。
但是,低廉成本的产业转出中国,既是危机更是挑战,它将迫使中国企业必须尽快提升生产水平,提升就业人员的素质。压力有可能变为动力。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人力成本与企业竞争力成正比,而不是反比。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地区或国家,恰恰也是人力成本最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有赖于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而这些都不是靠低廉的酬劳就能获得的。
30年的发展已为中国积累了大批的熟练工人,他们有着丰富的劳动经验和稳固的技术水平。高成本的人力资源,将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的优势。
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是中国发展到新水平的标志,也是中国产品升级换代的一次契机。毕竟,人力资源的优化,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并列,都应是中国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应有内容。
让每一位就业者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福利,让他们不为退休患病而担忧,让他们有足够的收入享受生活,让他们能够实现寄托在后代身上的梦想,那将是一个中国模式展现出灿烂光辉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