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春波
课改是一阵暴风骤雨,让每个身处其中的老师都为之振奋、满怀憧憬、跃跃欲试。每一位老师都使尽解数,各种招式招术无所不用。久而久之,有些招式只有形式美,没有实际用处。于是,我们就把这种行为称为“花哨”。
“花哨”是一种表面上喜庆的热闹,当繁华落尽,曲终人散之后,到底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是不是用足四十分钟,“一支粉笔打天下”才是最高境界?于是观课老师这样评价:“我们不要花拳绣腿,只要实际效应。”
就美术课而言,课改带来的各种新理念使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气象,但难免进入“海市蜃楼”的误区,这是任何一种改革都无法避免的。不过看问题还是要客观化,就像武学中的“太极拳”,它动作柔美(堪称花哨),却又能强身健体(堪称实效),岂不两全齐美吗?“花哨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不容置疑的。除此之外,如果“花哨式”的教学行为确实能很好地起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或者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我们就应该把这种行为称为教学艺术。因为他是教师创新思维的结晶,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
一、花哨一绝——破难点
案例一:人美版二年级四册第九课——《头饰设计》。本课是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用巧妙的设计方法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出各种新颖的头饰。教师如果用演舞台剧的形式导入此课,一定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其中不仅要求表演者头戴不同作用的头饰,表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头饰设计上也要有所讲究,因为这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头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用多种材料美化生活。所以,教师必须从头饰的作用、颜色、图案、形状以及创意等方面进行考虑。
当上课铃声响起,所有的学生都在教室安静地坐下,这时候,发现教师还没有来。(目的:给学生一个惊奇,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接着,教师分别扮演几种不同的角色走进教室,可分为四个步骤交替进行:
A.第一步骤〈军人——伪装〉
只见教师扮演成特种兵的样子,头上戴着用草编树叶的头饰冲进教室。
B.第二步骤〈先是头戴王冠的国王,然后把头饰反方向戴,便可成为海盗——代表身份〉
(两种不同身份的瞬间转变,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并可用游戏与活动的形式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C.第三步骤〈大猩猩——舞台表演〉
教师学着大猩猩的样子,戴着头饰跑进教室,头饰两旁的风车在跑动中快速转动。(风车可以起到特殊“动感”效果,为学生们提供学科综合的灵感。)
D.第四步骤〈卖糖葫芦的人——美化〉
教师头戴糖葫芦头饰,并用一块红布盖在上面。走进教室以后,拿下红布露出一头的糖葫芦,然后高声叫:“卖糖葫芦!”
完成四个步骤以后,与学生互动对话,引出课题。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堂课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常规。教师这种奔进跑出角色客串的教学导入形式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老师不是来上课的,而是来杂耍的。学生以一种游戏的心态进入学习,学得兴味盎然。说起头饰的作用时,因为有了依托,或联系糖葫芦头饰的职业特点,或联系草编树叶头饰的军事掩护作用,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在老师表演示范的直观影响下,学会了如何综合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巧妙设计,为创作打开了思路。此外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会到了头饰文化的内涵,还感受到了生活当中随处都有美的存在。还真应了罗丹的那句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美、寻找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环节的设计是否有利于美术的本体。本课的重难点是如何采用各种方法设计并完成头饰的制作,
制作过程中要巧妙利用材料创新表现。教师独特的作品展示恰好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为解决教学重难点打下了基础。
二、花哨二绝——激兴趣
又如浙教版第17课《面具》,就是让学生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多种不同风格面具的艺术特色,学会面具的基本设计、制作方法,并能设计、制作有特色的纸面具。导入此课时,教师采用了传统的“变脸”魔术,让学生在短短2分钟内看到不同造型的面具在老师脸上的瞬间转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面具的浓厚兴趣,而且有利于教师把生活中的缤纷世界引进课堂。
案例二:
师:同学们,你们在哪里看到过“变脸”这门传统艺术?
学生:(略)
师:今天老师现场给大家表演。(但是与传统的变脸有点不同哦。)看的时候要仔细,事后老师还要问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来点热烈的掌声吧)
学生:(鼓掌)
教师蹲在讲台下,戴上道具,(播放变脸配乐)忽然从讲台上冒出进行表演——以每秒变换一张脸进行展示。(如图)
这件教具在设计上相当简单,与传统的变脸有着质区别。它采用面具重叠的方式依次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用订书机钉牢。在变换过程中,先用披风遮住脸,然后迅速撕掉上面一张面具,自然就露出了底下一张。当教师再次放下披风时,就出现了变脸。虽然简单,但同样也起到了变脸的效果。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花哨”将趣味寡淡的平面面具变成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动态表演。实际效应和行为艺术相结合,这种两全其美的“花哨式”教学比简单的面具欣赏导入来得更有创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演创作的欲望。课改不正是需要教师的创新教学吗?教师要用创新的理论和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美术体验与活力,为教学过程和方法、专业技能的讲授做好铺垫。
三、花哨三绝——造气氛
说起“花哨”,人们总会将其与热闹、繁华归为一体,然而也有一种沉静的“花哨”。《杯子的设计》一课,课前导入时,老师揭开布幔,布幔后是一个茶床,此时古琴的声音徐徐响起,老师开始表演茶道,茶香弥散,白烟袅袅,在如此沉静安宁的气氛里,老师请学生品茶、品杯,自然过渡到身形各异的杯子设计这一教学内容。在悠缓的古乐里,学生的心是沉静的,他们静静地思考,轻轻地画,这种和谐的气氛一直持续着。
美术课不等同于其他课程。视觉的冲击和情景的体验对学生的创作思维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的视觉图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上美术课。“花哨”有时是一碗辣子鸡丁,让学生激情昂扬;有时是一罐汤,文火烹煮,让学生反复品味其中的奥秘。只要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体现了美术课自身的各个要素,“花哨”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的智慧结晶。当然,这一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完善,而不应对其一票否决。正如邓小平所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能达到教学目标,体现美术双基与美术本体的都是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