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 通
马英九的考验并非兼不兼国民党主席,决定兼任党主席之后,才是挑战的开始。
中国国民党中常会6月10日通过第18次全体党员代表大会相关选举时程规划。会后,台湾“总统”马英九正式宣布,参选新一届国民党主席,现任党主席吴伯雄则宣布不再参选。
马英九曾于2005年首次当选国民党主席。2007年2月13日,因在台北市长任内特别费的使用,而被臺湾“高等法院”检察署起诉(后被宣判无罪),他曾承诺若遭起诉即辞去党主席职务,乃于同日请辞并正式宣布参选2008年“总统”大选。此后,吴伯雄担任代主席,2007年5月当选党主席,领导国民党不但拿下“立法院”2/3的议席,还帮助马夺回执政权。其任期至今年9月12日届满。
二度回锅参选国民党主席,代表着马英九试图完成最后一块权力拼图。外界相信,马此举主要考量施政顺利推动、重塑国民党和争取2012年的连任之路。但包括党内权力布局、党政间的磨合、国民党改革,乃至国共平台的重新调整等,都将是棘手问题,考验才刚开始。
推动施政顺利
马英九在宣布参选后表示,参选不是为了扩充权力,而是为了善尽责任,会积极推动国民党内改革及团结。
台湾《中国时报》分析,马英九挟高民意基础上任,原本无意兼任国民党主席,但执政一年来,“府院”、党中央、“立法院”党团各唱各的调,冲突迭生、施政内耗,表现实在不称职也不及格,逼马不得不毁信接任党主席。
台湾中央社称,马英九上任之后,在外有金融海啸、内有在野党反对两岸政策下,执政初期确实有点束手束脚,施展不开。大环境的问题导致施政不顺,民众或可谅解,但国民党在“立法院”占绝对多数,“完全执政、完全负责”的竞选承诺言犹在耳,如果力推的法案和预算都无法落实,就很难说服选民了。从最初考监人事的一波三折,加上之后地方制度法等重要法案的进度延宕,很难让外界不联想到党政协调上的问题,而最后的结果,马概要承受。
也因此,从去年就任以来,就有劝进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的声浪。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终于促成其以“推动更紧密的党政合作,达成更有效的国政运作”为由,调整过去不参选党主席的承诺,决定参选。
研究台湾政情的评论员安替表示,国民党因马英九而当选,并不是马英九因党而当选。但重新获得政权的国民党不但没有因此改革自信,反而忘了8年前失去政权的教训,全面分肥,甚至在民代初选时,以所谓党内民主的形式,让地方派系继续卡位,丑闻人士纷纷被提名。“立法院”党团不但不配合马的各项政策,反而成为其各项提案的最大阻碍。如果不是民进党被前主席陈水扁牵绊没什么希望,马连任都会成问题。因此,他在经济复苏、民调最高时,出手接盘整个党,也是对这个烂摊子不得不做的措施。
针对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批评马英九是在“破坏宪政平衡”,安替认为,从宪政角度上来说,这并无道理。最高领导人同时兼任(或实质上是)执政党党魁的各国例子比比皆是,毕竟这也在现代政党政治的允许挥洒空间之中。虽然马由此将全面掌握“府”、“院”、党的人事任命权,“中央”地方党籍“立委”的提名权,但这也是国民党的家事,和宪政无涉,毕竟党内民主和分权在民主制度中只是一个选项而不是必需。
还有观点则指,马英九掌握党权后,“立法院”显然是未来关切的重点,在贯彻执政意志和尊重“立法院”独立运作上,如何拿捏分寸,是马的一大课题。同时,马入主党中央之后,党政大权集于一身,未来权力的使用不是问题,权力的节制才是重点,如何让党内资源分配合理化,让党政合作效率极大化,进而达到更有效“国政”运作的目标,也考验着他。
牵动权力布局
从摆不平各山头的“小马哥”到决意成为真正的“马强人”,外界对马英九的转变多少有些错愕。因为,长期以来马英九给人的印象是处处严守分际,甚至有些腼腆、软弱。
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势必涉及国民党大佬吴伯雄、王金平、江丙坤等的权力再分配。香港《亚洲周刊》分析,马前后两度参选党主席,已经得罪了党内的重要派系,第一次是挤走现任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立法院”院长王金平,此次更硬生生将吴伯雄拉下马。这场党主席之争,明里暗里已上下几个月。
但据报道,吴伯雄已表态,一切会站在怎样做对大局有利、对两岸关系接触有利、对党内团结有利、对行政立法配合有利,对马英九2012年争取连任有利,一切都会充分配合。王金平也对马任党主席表示了最大程度的支持,马王关系似乎进入融冰期。
《中国时报》评论,国民党至今已创党115年,理应是相当成熟的政党,但党主席选举从李登辉、连战以降,几乎都是一人竞选的状况,党内民主徒具形式,唯一一次真正厮杀激烈的是马英九和王金平竞逐党主席,但那一次党主席之争,也让马英九和王金平闹得关系甚僵。因此,马英九此次须以身作则,通过真正的民主机制出任党主席,接下来好好改革这个内斗的威权政党,才可能让台湾人民相信,国民党愿意抛弃一党私利,重新出发。
毕竟,即使马英九顺利连任,台湾“总统”也只能做到2016年。但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却可能比马的政治生命还要长得多,换言之,对于台湾的未来,国民党的表现及施为,长期而言,比马的影响力要大。马英九应不忧谗畏讥地大力改革,虽然承担政治风险,但台湾却有可能不必再忍受一个“前现代”的国民党。
而就眼下来说,正值年底县市长选举提名之际,如何处理包括台北县等县市的提名,也是党内面临的重要问题。县市长选举兵凶势危,不排除选民以手中的选票重新平衡蓝绿两大政治版图。如果国民党在执政的有利条件下选得并不理想,作为总管选战的马英九,难免将遭遇极大压力甚至被党内非马势力逼迫引咎辞职。
国共平台地位生变?
最令人瞩目的是,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国共平台地位是否生变?
中央社报道指,国共两党以政党最高领导人会面为框架的国共论坛,无论是在野时期的“胡连会”或是执政之后的“胡吴会”,都在改善两岸关系上发挥了一定的效果。如今马将兼任党主席,在其登陆和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会面的机会微乎其微之下,尽管这个平台可望继续维持运作,但势必面临重新磨合,会否冲击这个平台所发挥的功能,存在着各种变量。
2005年4月胡锦涛与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的“胡连会”,打破了两党60年的僵局。随后两人在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同意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为国共两党领导人今后定期会面打下基础。
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胡连连续几年会面,使两党交流互动日益密切,也带动了两岸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2008年5月,吴伯雄首度以台湾执政党主席的身份访问大陆,并与胡锦涛会面,这使得两党关系及两岸交流又有了更进一步发展。
今年5月,胡锦涛再次会见吴伯雄,强调国共两党交流对话,特别是高层交往,对保持两岸关系发展势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分析认为,胡这番话不仅是对国共平台表示重视,也有进一步促成两党领袖会面制度化之意。
对此次马英九参选党主席,外界有猜测称,马是想以国民党主席名义登陆会晤胡锦涛,为自己建立历史地位。但《中国时报》表示,“胡马会”短期内成行的可能微乎其微。
过去,“胡连会”因国民党在野的缘故,“胡吴会”因吴伯雄不具任何官方高层身份,操作起来较为容易,国际上的观瞻也较不敏感。而胡马两人若以政府领导人身份见面会谈,那断是北京所不能接受的。如马英九不以台湾“总统”身份与会,台湾的民意认同度以及民进党的反弹,是个大问题。北京对本土化和“去中国化”之后的台湾,有深入的了解,故一再主张“经济优先、政治后行”,也不会把“胡马会”列为优先考量。
因此,为避免对两岸关系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马英九和国民党必须为国共平台理出一套论述和运作方式,一方面拿捏好党政的问题,一方面让国共平台继续承担两岸润滑的角色。
安替则指,对大陆开放是个历史必然,但由谁掌握步伐是个政治问题。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也是为了改变目前多头引领开放进程的被动,将两岸政策制定权收回“陆委会”。这与很多人猜想的是为了制造两岸最高领导人见面机会大概有所出入,国共平台肯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角色会淡化许多。
而当民进党高雄市长陈菊完成北京破冰之旅时,台湾对大陆开放已进入新历史阶段,民进党和中共也会有相应的平台交往。政党交往实然已成两岸三党交往最实际、最安全的保护伞,这点,是马英九无法改变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