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平
一个地方要加快发展、一个干部要创造业绩,打拼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打拼精神之所以极其重要,原因在于它是创造力、战斗力的源泉,不论是战争年代的攻坚夺隘还是和平时期的改革发展,不论是顺境中乘势而上还是逆境中克难求进,不论是成功时更进一步还是落后时急起直追,不论是干部争先干事业还是百姓竞相创家业,无不需要这种精神作支撑。
涟水是一块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土地。也是一座屡创奇迹的英雄城市。62年前,全县军民面对强敌敢于亮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国民党王牌军,谱写了“南征看涟水,北战在沂蒙”的英雄史诗,成就了“胜利之乡”的美名。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但是加快全面小康进程,仍需要按照省委书记梁保华的要求,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打拼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艰苦创业、大胆创新、争先创优成为新时期涟水人的重要特质。在坚定打拼信念、提高打拼成效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觉到:
——“觉悟高”是打拼的前提。思想觉悟的高低直接决定打拼动力的强弱、工作绩效的优劣。发达地区已经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是长期以来,发展中地区也在卧薪尝胆,不断朝着既定目标奋勇攀登。实事求是地说,发展中地区的干部虽然同样战斗在艰苦一线,虽然同样付出了艰辛汗水,但较之发达地区,他们得到的物质回报少、舆论评价低。面对这种状况,发展中地区的干部更需要弘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打拼精神,甘当无名英雄、不计名利得失。近年来我们一直要求涟水各级干部“见难不畏难、吃苦不言苦、干事不出事”,进一步增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干劲和斗志,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抓紧抓好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四件大事”。力求全县发展“每年都有新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好”。当然,弘扬打拼精神还应正确处理“显性政绩”和“隐性政绩”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地区基础较为薄弱、矛盾相对集中,所做的工作大多带有“补课”和“还账”的性质,很难再有锦上添花的“美差”、立竿见影的“巧事”可做。有鉴于此,我们始终要求各级干部争做讲党性、顾大局的表率,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群众得实惠的事,切实做到对上级负责、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
——“思路对”是打拼的关键。思路决定出路。提高工作成效、加快发展步伐,关键在于“打”要有目标、有办法,“拼”要有方向、有策略。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思路不清,仍有一些干部以最好的初衷、最大的努力,做了最得不偿失的事情。这就如同费尽气力爬上了房顶,回过头来却发现梯子架错了墙。这样一来,越是奋力“打拼”,所犯的错误可能就越大、离既定目标可能就越远。因此,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打拼,才是“真打拼”,才算“会打拼”。近年来,我们立足涟水基本县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工业第一方略、项目第一要点,坚持招商引资与自主创业两翼齐飞,坚持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坚持县有工业园、镇有集中区、村有创业点,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些工作思路给我县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现在,我县每月都有亿元工业项目在实施,每月都有亿元财政收入进账户,每月都有亿元重大工程在推进:对照“2014年以县为单位全面达小康”的时间节点,在省定的25项全面小康指标中,我县已有15项提前达标,其它10项均已达到或超过时序进度。
——“工作实”是打拼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弘扬打拼精神,首先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牢固确立求实、务实、踏实的工作导向。大力倡导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紧张快干的良好风气,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以实干为先、实干为荣。现在,一些干部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浮夸作秀,为追求短期效应而急功近利,这些都与打拼精神的本质要求背道而驰。真正意义上的打拼,应当表现为“干实事不务虚功,重实绩不尚虚荣。求实效不图虚名”。当然,打拼精神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需要领导干部去认识、去把握。事实上,“打拼”不但要看过程,更要看结果,以勤勉敬业为工作不力开脱,或是以态度端正为发展无方遮羞都是错误的。换言之,“只管埋头拉车”并不代表踏实能干,踏实能干的另外一层含义在于“还要抬头望路”。我们要求各级干部准确把握涟水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作为根本取向,本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精神,自觉坚持“县乡村组户同谋发展,工农运建服五轮联动”,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求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胆气足”是打拼的气概。发展中地区正在推进的工作,往往都带有“破冰”和“试水”的性质,不破旧立新就谈不上“打”,不大刀阔斧就谈不上“拼”。弘扬打拼精神,要求干部具备攻坚克难的勇气、一往无前的豪气,在工作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决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驻足观望、一有争论非议就偃旗息鼓。关键要克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不良心态,尽快把改革创新的思路付诸于行动。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史,走在改革和探索前列的人,都承担了很大风险,有的甚至付出了巨大代价。在发展中地区奋力打拼,贵在突破常规、重在创新创优,决不能为了“守住摊子、不出乱子、保住位子”而丧失探索勇气和思想活力。胆气足、敢打拼,还要求干部不信邪、不惧邪,旗帜鲜明地抵制歪风邪气。近年来,我们要求各级干部“不当老好人、敢于得罪人”,按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和依法治访工作,打掉了为害乡里的黑恶势力、扭转了违法信访居高不下的被动局面,使涟水迈入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的行列、摘掉了全省信访工作重点管理县的帽子。
——“魄力大”是打拼的根本。魄力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不调高发展定位,就不是在全市全省的擂台上“打拼”,而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打转”。从某种意义上讲,志存高远不等于好高骛远,自降标准也决非实事求是。弘扬打拼精神,既要克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主观唯心主义。又要克服“我穷我弱我不行”的保守观念、牢固树立“我创我干我成功”的进取意识,在工作中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于突破极限、敢于挑战“不可能”。回顾几年来的发展,我们在这方面的体会尤为深刻。由于我县历史上长期积贫积弱,很多干部群众缺乏自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号召全县上下拿出当年打败王牌军的英雄气概,致力于“淮安争一流、苏北争上游、全省争进位”,努力使涟水成为全省科学发展的后起之秀。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把打拼精神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一方面,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力求“大型企业三年翻番,中型企业两年翻番,小型企业年年翻番”。截至目前,销售超亿元企业接近40个,今世缘公司的销售收入更是从3年前的5亿元激增到今年的20亿元。另一方面,以创建“亿元乡镇、千万元村”为目标,深入开展“村学华西、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把打拼精神具体化为“能人办企业、百姓创家业、干部干事业”。通过努力。财政超亿元的乡镇逐渐增多、工业空白的乡镇基本消除。群众的资产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逐年递增。
——“讲科学”是打拼的保证。打拼不是蛮干,打拼不能盲目,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打拼需要勇气,打拼也需要智慧,时代呼唤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智勇双全的精兵强将。应当看到,达到上述要求,关键是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关注不断变化的竞争态势、学习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具体到工作中,就是要坚决冲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唯文件论”的束缚,把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切实提高解放思想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为科学发展扫清障碍:就是要认真研究先进典型的成功秘诀,善于独立思考、辩证思维,学会举一反三、总结提高,加快外地经验本土化、工作思路科学化步伐,切实做到“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就是要进一步增强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提高战略思维、战略谋划的能力,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策略;就是要不断提高工作的精细化程度,凡事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切实防止“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特别是要牢固确立争先创优的意识,决不能把自己定位为“欠发达地区的干部”,而应像发达地区的一流干部那样想问题、作决策、干事业,力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