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设计类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2009-08-21 02:58林京兰黄越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实施途径艺术设计

林京兰 黄越华

摘要:本文结合艺术设计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及学生特点,探讨了在艺术设计类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与西方20世纪的通识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解决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产生的弊病,从而更合理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因此,艺术设计类院校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应当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对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需要有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需要有丰厚的人文学科知识素养。如产品设计,就要综合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艺术设计学等多方面知识;动画设计,涉及到计算机制作、美学、影视、文学、美术等多种学科知识储备,单一的专业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缺憾。同时,艺术设计是人文关怀的产物,其宗旨是以人为本,艺术设计的主体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设计师,所以,在艺术设计院校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市场经济冲击着中国的高等教育,艺术设计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按照市场需求设置课程,以培养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课程课时和门类剧增,而以提高文化素养为目的的人文课程,往往被认为目标定位不太明确,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甚至文化素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缺失,学校教育成为单一的专业教育。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复合型的创造性人才;专业划分过细、培养途径过于狭隘,不利于学生建构综合的知识结构;没有足够的文化素质类课程供学生选择,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潜能的发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第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思维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设计的过程来看,设计者是否善于思考,是否善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设计理念转化为艺术构思非常重要。艺术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独创性,而创造性的艺术设计来源于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专业学习,也得益于扎实的文化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尤其是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中的很多问题也常常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统筹解决。因此多学科的广博知识是艺术设计创新的基础,这种基础只靠专业教育是难以形成的,而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以外的广博丰厚的文化知识,从而开阔视野、发掘潜能、培养艺术设计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第四,通过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设计创作作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学生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营养,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一个优秀的作品,不仅要承载设计师的情感与观念,不仅要赋予作品独特的美的形式,而且要使作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的感人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滋养,这一切都将给艺术设计者提供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所以,艺术设计院校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搭建文化素质教育的平台,使得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要消除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1大力整合、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文化素质通识教育

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专业课程膨胀,而文化素质课程被大量挤压,甚至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缺失,这就造成了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文化基础的严重脱节,背离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的教育目标。学生基本的素质得不到保证,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艺术设计类院校要搭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除了开设“艺术设计史”、“中外美术史”、“大学语文”、“美学”等必修课程外,也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通识课程,如“西方文学”、“艺术哲学”“中国美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鉴赏”等等,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2探索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式,以教师灌输为主。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增加学生的活动环节,精心设计思考练习,密切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师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直观形象式等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在文学、艺术理论、政治理论等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独立的研究小组,寻找感兴趣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进行研究,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前演示研究成果,教师提出问题并加以有效引导。这种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效率。

3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可能是“通才教育”的课程体系,毕竟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70%左右的学习时间。如果这部分时间仅仅看成是纯专业性的,不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文化素质教育就难以深入,也难以持久。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融入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设计的理解。例如,在服装设计中,可以介绍中西文化审美精神的差异;在装饰设计中,可以介绍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夯实专业功底;同时对专业教学本身又是有效的提升,使专业教学不会停留在职业技能的层面上。文化知识与专业内容的融合,不仅使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而且使专业课更为丰满,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4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由于教学目标及课时所限,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设置过多的文化素质课程是不现实的。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个环节的衔接尤为重要。文化知识离不开教和学,但文化素质却不是教出来和学出来的,而是通过思考和实践,将文化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从外到里内化而来。因此学校应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框架,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特殊作用。艺术理论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展览并实地讲解,再回到课堂有针对性地分析总结,学生对设计的理解自然更加深刻。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自身的文化素质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5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各类艺术学科、风格、流派的载体,也是各种社会思潮、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的荟萃地。学生在校园文化陶冶下所获得的不仅是对艺术设计本身的感悟,更有对个人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性格情操的认同与重塑。

因此,艺术设计类院校应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努力创造一种自由民主的学术风气和宽松活跃的思想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文化思想交流,开展自由公正的思想交锋和学术争鸣。学校理论刊物要为师生提供这种思想交流的平台,要营造一个多元化的设计思想理论空间。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设计创新、理论总结和著书立说,在注重专业课题研究的同时,也应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表彰突出的理论及实践成果,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网站、研讨会、展览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展示和介绍国内外最新的设计动态、设计成果和设计发展趋势,让学生在接触和感受那些优秀设计成果的同时,学习借鉴各种新的设计思想,体验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实施途径艺术设计
《自然生活》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