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利 王永健
摘要: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研究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针对研究生就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作者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当前研究生存在的就业压力以及自身的不自信等消极因素严重影响到其个人心理健康,同时还对研究生个体开展深度访谈工作,调查了解研究生对就业的真实想法与观点,从更有利地推动高校就业工作以及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索实施促进研究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各项措施,积极调适研究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压力心理健康调查实践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在校研究生数量连年大幅攀升。与此同时,研究生就业难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底,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07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2007届硕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6.66%。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金融风暴随即席卷全球。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的影响逐渐显现,2009年研究生求职道路将更加艰难。
2008年底,上海一所全国重点高校内一名即将毕业的男研究生跳楼自杀。随着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压力是否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论证。
二、研究生就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了获得研究生就业压力是否影响到心理健康的确切第一手资料,我们于2008年11月在上海市某“211”全国重点高校研究生群体中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我们首先针对研究生就业压力问题自设调查项目,并选用RadiofBoff抑郁量表(CES-D)来评定调查对象心理抑郁程度。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心理抑郁越严重,心理健康状况程度越差。随机抽样调查博士、硕士研究生群体,发放6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48份,回收率91%。在调查中,设计调查项目“目前是否面临就业问题?”,选择“面临”的研究生226名,选择“未面临”的研究生322名。将两组统计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P值≤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面临就业问题的研究生心理抑郁程度显著高于没有面临就业问题的研究生。(见表一)。
表一面临就业问题研究生组与没有面临就业问题研究生组群CES-D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
(P<0.001)
调查中,近90%的同学坦言存在就业压力。而已经面临就业问题的研究生心理压力更大,实际情况中求职难、就业难等就业压力导致这部分研究生心情压抑、郁闷,甚至会导致疲乏、严重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
在研究生求职自信心方面,统计得出:223名研究生求职自信心强,253名研究生求职信心一般,还有62名研究生对自己能找到工作非常不自信,仅有约40%的同学对自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有自信。对比这三组同学的抑郁均分分值,发现“非常不自信”的研究生组抑郁分值显著高于自信心强的研究生,也高于求职信心一般的研究生,说明对自己找工作不自信的同学,心情抑郁程度更严重、更明显;而自信心强的研究生,心理抗压能力较强,心理更健康。(见表二)。
表二研究生求职自信心三组组别间CES-D均值One-way Annova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受到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就业压力大,求职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程度普遍降低:反过来,研究生个人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比如不自信、消极应付心理,会导致求职屡次应聘屡次失败,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择业和就业。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普遍不景气,今年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各高校对研究生就业率的统计均较往年有下降趋势。如何积极应对由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负面效应,缓解研究生就业难境况。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推动与促进研究生就业。调适研究生心理健康,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三、从高校自身内部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促进研究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各项措施
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而且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生的就业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从高校自身内部建设角度出发,探讨高校促进研究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各项措施。
1高校可以开设适合研究生学习了解的就业指导系列课程。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和途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笔者者围绕研究生就业问题设计调查提纲,对研究生个体进行访谈,深入调查访谈十余名研究生,包括从硕士到博士的低年级、高年级及毕业班级研究生学生。调查过程中,95%以上的研究生认为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在引导学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受访谈研究生也指出:往往是在研究生临近毕业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才对他们开始重视,给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恶补就业知识,而对于低年级的研究生的就业指导相对较少。实际上,低年级研究生对适合其个人特质的就业指导课程与讲座同样很有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大部分研究生更加希望能够尽早了解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知识,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提升个人就业竞争能力。更进一步地说,尽早推动广大研究生成熟思考个人职业生涯目标,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未来。也需要系统地开展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因此,高校有必要针对各年级研究生群体的学业特点、不同的需求,以及兴趣导向,开展相关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设计不同类型的就业指导课程。
对低年级研究生而言,由于其离毕业尚有较多时间,高校可以开展更为系统、范围更为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如:开设研究生自我人格特质与工作兴趣取向匹配探索课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职场心理学等系统学习课程。对高年级研究生而言,由于其即将面临毕业就业,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更加具体、针对性更强,可以开设:就业形势分析讲座,促使研究生清醒认识并了解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其次,开设最新就业政策解读课程,可涵括社会保障制度政策、派遣接收政策、就业权利维护、创业扶持等各项政策解析。再次,开设择业观与择业技巧指导、面试技巧与礼仪、简历制作与技巧等针对性强的指导课程。通过开展多方面、立体式的就业指导课程,推动与促进研究生更加成熟地、有目标、有规划地走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2除了必要的课程建设之外,高校还应该开设相关“准就业”职场前培训,开展相关的为就业做准备的社会实践工作,锻炼研究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职业品性素养。在深入访谈调查过程中,所有的研究生都赞同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从实践中学习工作经验,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有必要运用自身影响力,广泛邀请社会优秀职业人士,为研究生开设内容丰富、学有所得的职场前培训和社会实践工作。高校
应当积极主动地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企、事业单位毕业生需求情况及用人标准要求,向企事业单位推荐研究生,开展相关社会实践工作,推动研究生学习实践中得来的职业优秀经验及人生阅历,学习优秀的辅导与管理才能。
3加强研究生生涯辅导咨询工作,指导研究生个体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当选拔人才,开展职业咨询师培训。获得就业指导专业知识与技巧,取得职业证书。在高校范围内,一对一地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工作,不仅为毕业研究生服务,而且为任何存在人生规划不清楚、职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的研究生服务。当研究生面对就业,产生焦虑、困惑等情绪,或者无法做出妥善的职业抉择或决策方式不正确,寻求就业指导教师帮助时,就业指导教师可以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收集职业环境资料、职业相关领域等各方面信息,给予归类总结并阐述分析,帮助个体接收信息,并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职业内涵定义,了解职业从业要求与经验,与学生共同探讨,从中分析判断,指引学生学习领悟适合个人特质与个人发展的生涯决策技能,并制定个人生涯规划,确定正确择业观与就业方向目标。
4推动研究生个体全面发展,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疏导毕业研究生心理困惑与问题,谨防就业问题引发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等连锁反应。
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年龄上更大,学历层次上更高,自我探索与自我完善能力相对更强,开展适合研究生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帮助研究生树立更加明确的正确择业观:帮助研究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更有针对性地促进研究生发展与成才;有助于国家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研究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002年。钱铭怡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0.2%,而看过心理门诊的学生仅,占全体被试的3.9%,此比例比美国学生接受咨询的比例低得多。此次关于研究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中,接受过心理咨询的研究生仅占全体被试的1.5%。这表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而言,虽然年龄更大也更成熟,但是心理上更加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不愿意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向他人倾诉,个人心理更为封闭,因此,很有可能的是,面临就业压力与问题的研究生更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导致个人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倾诉与宣泄出来,郁积愈久,则心理问题越严重而难以解决。因此,推动研究生个体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更要密切关注与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1)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合理组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2)根据研究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研究生相对于本科大学生而言。年龄更为成熟,思想更为复杂,认识问题更为深刻,因而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开展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v)研究生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学习,尤其是对面临毕业的研究生进行必要积极心理辅导,对促进研究生面对就业问题。保持个人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开展毕业研究生抗压能力团体辅导训练和讲座,疏导毕业研究生的心理困惑与心理压力。
3)高校要加强疏导毕业研究生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增派心理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帮助毕业研究生克服心理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心理咨询工作强调保密性与维护隐私性,要求心理咨询工作者尊重研究生,以真诚的态度倾听他们的苦恼与烦恼,并与之共同探讨,协助学生个体自我领悟个人问题所在。逐步改变与提高自身心理适应能力及抗压能力。
4)高校要谨防就业问题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等连锁反应,及时建立心理危机紧急干预中心。弗洛伊德(Freud)心理动力观点认为自杀是由一个人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所导致的。自杀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转型的社会巨变的一种心理投射反应。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的社会——文化不稳定状态,使得部分高校学生失去安全感;外来文化的冲击、感情生活的失落、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节奏的快速化,加剧了他们的适应困难。这些突变的社会环境与个体脆弱的心理素质交互作用,在负性心理应激源的催化下,可能会诱发某些高校学生的自杀行为。危机是包罗万象的、联系的和动态进展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危机。因此,高校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加强对处于严重心理冲突中的研究生开展心理危机深度干预与调节,无论是从推动与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www.gx.xinhuanet.com/dm/2008-01/22/content_12288054.htm.
[2]RADLOFFI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2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00-202.
[3]戴伯韬.论研究学校课程的重要性[J].课程.教材·教法,1981,(1).
[4]钱铭怡,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2,16,(12):848-852.
[5][6]B~E.Gilliland and R.K-James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