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工作的思考

2009-08-21 07:35王继先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大众化队伍马克思主义

王继先

摘要:充分整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发挥研究优势,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得以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思想保证,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必须承担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本文从研究的工作原则和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了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原则重点和抓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思想文化的交汇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因此,充分整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发挥研究优势,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得以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思想保证,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必须承担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

一、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原则

作为理论研究的高地,高校应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高度,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深入回答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学科和理论成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从科学研究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应注意坚持三个原则:

(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理论科学研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必然受社会大环境和研究者个体素质小环境的影响。在目前社会转型时期空前复杂的大环境下,理论研究者不仅需要与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交锋,还会遇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干扰,产生各种困惑。因此,高校理论研究者在进行研究工作时,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努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理论研究的能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决反对和主动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袭、干扰,不断检讨自身的理论缺陷和思维定势。超越自身的实践局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强调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科学研究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从科学研究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必须遵循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的原则。这不仅有利于理论研究的系统开展,还有利于理论研究效率的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综合了各领域学科的科学理论。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这个研究的过程,对于各学科而言,就是一个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一个推动其在高校中大众化的过程。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强调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是这个过程能够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

(三)要在贴近群众的同时避免将大众化误解为庸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掌握不好这个“度”,就有可能会将大众化误读为“庸俗化”。我们必须以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作为衡量这个“度”的标准,并始终掌握好这个原则。大众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离不开通俗易懂,但这个“通俗易懂”不是断章取义或是望文生义,而是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群众的生活语言,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动,既简明、扼要,又鲜活生动;二是要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切身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切忌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要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融入群众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具体生动的实例中,贴近群众生活和实践,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观念、意识、素养。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和抓手

高校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势,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加强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目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研究队伍在高校主要有三支,即专业理论教研人员队伍、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以及兼职马克思主义研究宣教队伍。在这三支队伍中,专业理论教研人员队伍是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

(一)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建设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

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整体理论水平不高,存在“重教轻研”的情况。尽管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教师在注重授课方法和授课内容改革的基础上,上课效果比较好,有些课堂授课效果比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还要好,但是这支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较低,以致于影响到这支理论队伍在学校的学术地位。同时,这支理论队伍的学术平台不高,很难有效准确地评判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难以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

2理论队伍中尚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坚定、不鲜明者,甚至有某些理论研究者还热衷于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扬和鼓吹,这直接影响着我国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严重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普及工作。

3在职称、待遇等方面,尚没有有力的机制和举措稳定这支队伍,更缺乏有力的制度和举措提高这支队伍的水平。即便是已出台的一些制度和措施,大都也只是处在权宜之计的层面上,难以长期、稳定地为队伍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

(二)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建设I作的重点和关键。

高校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要把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为平台,以选聘配备为基础,以培养培训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研究、教学水平为目标,培养一批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科研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队伍,进一步增强这支队伍的光荣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工作有动力、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1理论队伍梯队建设是重点,加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是关键。梯队建设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进一步汇聚学科队伍,建设优秀科研教学团队,形成科学的梯度,有利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整体、长期发展。同时,“青年是未来的希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是梯队的中坚力量,是这支队伍中比较成熟的一部分,也是承

上启下的关键。因此,进一步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对于梯队建设来说至关重要。

2队伍理论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是重点,加强在职培训是关键。首先,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学科方向,并以此为依托,加强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开展继续教育,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建立和完善专业培训体系,制定可行的教师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培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再次,要大力组织和开展教师的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其正确性被实践所检验,并正确指导实践。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通过实践和交流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加深和促进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成功典型的感性了解和理性思考。

3切实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是重点,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关键。我们认为,要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建设进入良性循环,政策制度是保障,评价体系是规范,激励机制是动力。在政策上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科研保障机制;要设立专项经费,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以支持和推动这支队伍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要确保这支研究队伍的收入、福利、待遇,不因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低于本单位其他教师的平均水平,增强这支队伍的底气和信心;要探索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提供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要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务评聘体系,规范科研管理和评价考核:要进一步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及时发现、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综上所述,只有在研究工作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强调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将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高校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排除一切干扰,最终走向成熟;只有大力加强理论研究队伍的梯队建设。培养和使用中青年学术骨干,不断提高队伍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切实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在高校造就一支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使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宜部理论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和建议.[EB/OL].新华网.httD://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12/30/content 10574899.htm,2008.12.30.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49/info 1223432108687749.htm,2008.09.23.

猜你喜欢
大众化队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