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观的演变看思维方式的变革

2009-08-21 07:35邱晓霞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人类思维经济

邱晓霞

摘要:发展观的演变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息息相关,当代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经济增长到经济社会协调再到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这一转变折射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即从物本思维到人本思维,从单一思维到多元思维,从注重事实到注重价值,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的转变。其中,新科技革命是思维方式发生转轨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思维方式内在动因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认识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表现为认识程度的深化,而且表现为观察视野的拓展,因而形成了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发展观念。

一、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二战以后,人类发展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由于前两个阶段所表现的大致相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将其合称为传统发展观,以便与后来的现代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区别开来。

(一)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这种发展观盛行于二战结束后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根据这种观点,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典型的单纯以经济增长来定义社会发展的发展观。在它的指导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热”,并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生产效率低下,社会腐败严重,政治动荡不安等。它的内在局限,随着其不断外化而日益暴露出来。因此,这一发展观也被学术界称为“恶增长”或者是“无发展的增长”。

(二)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观

七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尺度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因此开始提出并逐渐推行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观。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提出了经济无限增长是不可能的。这种发展观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价值观念变迁和社会进步等多方面因素的发展。它虽然看到了发展进程中社会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但它忽视了关注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的统一,其结果是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观

为了解决传统发展观指导下出现的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国在世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于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思维方式的变革

(一)从物本思维到人本思维

传统发展观把最大限度地增加物质财富和追求物质享受作为社会和人生的唯一出发点和最高目标。表现出鲜明的以物为本的思维理念、思维方式。它认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是经济的增长,物质财富的积累,认为人是经济增长的工具,人是纯粹的“经济人”,陷入了“物的依赖性”中。恰如英国近代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所言: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人对人像狼一样,更为严重的是无节制地攫取物质财富,再加上人口激增、现代科学技术的滥用等原因,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在展示自己能力的同时也在肆意地践踏着地球”。

而新的思维方式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这种思维方式看到了社会的发展不仅包括人的发展,而且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方向和意义。这种思维方式把发展的本质定位在人的发展上,认为人的生存状况的改善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尺度。它摆正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把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看作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和工具。英格尔斯的一句话:“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从单一思维到多元思维

传统发展观是“人定胜天”的绝对人类中心思维。它认为人是世界至高无上的“主人”,是绝对的“中心”,人有权处置一切非人类的自然物。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学技术也是无限的,因而借助于科技可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和欲望。作为逻辑延伸,那么,富有的国家就有控制、指使、践踏贫穷落后国家的权利;地位高高在上的人就有盛气凌人、指手画脚地规范别人人生的自由,如此等等。

现代思维方式突破了狭隘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它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论基础,以人与自然平等相处为实践论基础。在它看来,人类依然是中心,但这一“中心”是有条件的,其只在终极价值尺度方面适用,即人类自身的整体利益是人类实践选择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这一点是无法超越也不可能超越的。而在非终极的意义层面,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又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而只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也是自然中的一种存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存在和人一样,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自然界是人类之母,人是自然之子,人与自然之间具有绝对的统一性,或人对自然具有绝对的依从性。“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因此,从相对主义的“伙伴论”出发,人类不能以“主人”和“征服者”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而为所欲为。

(三)从注重事实到注重价值

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只看到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人为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不惜挥霍自然资源:随意扩大耕地面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大肆扩张工业,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工业品,而不顾工业生产带来的“三废”,即废气、废渣和废水;猎杀野生动物,以满足自己的贪婪;滥伐热带雨林,以满足住房及其他生活需要。只一味地破坏自然,未曾考虑破坏了的环境会给人类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生物种类每年以惊人的速度锐减,气候越来越干燥,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代价过于沉重,对社会和自然都不利。

新的思维方式则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在促进人类发展的同时充分注意到自然资源的保护,采取建设型的思维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出台自然植被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禁止对森林滥砍滥伐。使森林面积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建设生态文明;退耕还牧还林,使大自然呈现出原生态,恢复调节大气湿度的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低耗能、高效益、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降低废弃物的排放

量。限制厂房的大肆扩张,确保18亿亩耕地的底线,并且积极寻找稀有资源的替代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矿产资源不致消耗殆尽,这对人类来说是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伦理价值取向。

(四)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

达尔文曾指出,任何生物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变过程。传统发展观奉行简单、线性原则,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忽略了社会发展同生物进化一样,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它自身有一个演化过程。

可持续发展观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认为社会发展是包括人在内的经济、自然、社会大系统的从低级向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多层次性,这是典型的动态型思维。可持续发展观更强调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强调发展的整体性、持续性,注重系统的充分开放,以实现系统与外界不断的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流,从整体上、事物与环境的关联上动态地把握事物变化的性质与规律,同时重视事物中出现的偶然性、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无序性。

三、思维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因

当代,人类社会实践和生产方式最显著的变化是科技力量凸显,知识经济确立。这一内源性的变化,成为思维方式转轨的内在机制和动力。传统物本的、单一线性的、注重事实的、静态直观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看,是与牛顿经典力学相适应的。十九世纪末期以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如系统论、控制论、突变理论等,都给牛顿经典力学以强有力的冲击,也给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传统思维方式以强有力的修正。它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如世界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开放性、动态生成性、非纯客观性等,孕育了过程思维、主体性思维、关系思维、创造性思维和个体性思维。可见,新科技革命是思维方式发生变革的最内在的原因。

总之,当代发展观实现了从单一、线性的传统发展观到多元、非线性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发展观的转变折射着人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即人类思维正发生着从物本到人本、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2]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95.

猜你喜欢
人类思维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