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伟
摘要:贾樟柯导演的作品当中一直渗透出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折射这种情怀的正是导演始终对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保持一种关注态度,也成为他的电影风格。本文通过电影美学中思想和风格的维度分析其作品《世界》中所呈现的人物,以探索影视创作中需要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世界》电影美学人文精神
一部影片是通过视听语言构建起来的叙事系统,电影的思想和风格的呈现依赖于电影语言和叙事系统,一部电影除了知觉和故事层面以外,还有思想的表达与风格的呈现,具有更高审美价值的正是影片的思想与风格,也就是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态度。这个态度是蕴含于视听层面和故事层面中的,用思想创作是很多在电影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导演共同特点。如陈凯歌导演所说:“我没有固定的个人风格。我也不希望自己形成一种一成不变的风格,但我有一个总的态度,可以叫做人文态度,这种人文态度我希望在我的影片中有一个自始至终的贯彻。而不是时断时续的。”从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作品来看,他也一直秉承这种创作态度,始终保持一种关注生命的人文精神。从电影美学的层面看,在当代电影创作中保持如此一种精神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
《世界》是贾樟柯导演拍摄的第一部面对院线的作品。《家乡三部曲》中对小人物生活情态的关注和他独特的表述方式是同时代导演中笔者认为最好的。在《世界》中,他仍然延续自己的创作方式,坚持对小人物的关注,用自然流畅写实的风格表现了大“世界”里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
影片讲述了从山西到北京闯世界谋生活的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影片的主要线索是赵小桃和成太生的情感发展,以朝气蓬勃的建设中的北京为背景展开。成太生是世界公园的保安队长,赵小桃是公园歌舞团的演员,影片以两个人的感情发展为主要线索展开。引出小桃与梁子,小桃与张某,太生和廖女之间的故事,另外一条辅助线索是小魏和老牛的爱情线索,为主要线索做铺垫,在剧作上更有层次。小魏和老牛的爱情较小桃和太生更激烈一些,小桃和太生的发展看起来似乎不温不火,从太生口里说的“跟踪追击追你到北京来”,要求小桃“证明”爱他产生冲突的部分都显得不够激烈,而老牛因为小魏烧自己的衣服的行为看起来更有戏剧性,实际上前面的处理都是为影片铺设结尾。开放式的结尾“煤气中毒”中对生死一线的处理在影片中仍然表现得不够激烈,导演同样是用控制的方法控制剧情控制情绪,梁子、张某、廖女这些人物的设置成了控制小桃和太生感情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影片情绪的控制力量在影片结尾处由观者身上释放出来了。给予观者很多回味和思考的余地。小桃和太生在宾馆里的一段戏里仍然在控制,小桃说:“你可不能骗我”,“你要是骗了我,我就把你剁了”。太生说:“你也不要相信我,这年头,谁也靠不住,我也靠不住,你只能靠你自己。”导演所要展现给观众的正是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就连爱情中的男女主角都没有办法给对方一个承诺,甚至仅仅是一个承诺。两个人的爱情被一种超出爱情的世俗力量牵制着,使爱情少了本身应该具有的幽雅曼妙,多了一层冷的气息。太生“混出名堂”了,有了小职位,开上了车,不仅拥有了小桃,而且得到了另外一个女人瞬息的青睐。在什么都不能“靠”,一切都不确定的“年头”,爱情也只是一棵浮在水面上的草,飘摇不定。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友情线索,太生的朋友三赖领来的“二姑娘”。看起来有点生不逢时的他,因为父母已经有了儿子想要个“姑娘”,给他起名叫“二姑娘”。“二姑娘”为了多挣钱加班遭遇意外,最后的遗言是自己的欠款,一个甚至不受父母欢迎的小人物远没有英雄人物威风凛然,但他的“真”与“正”也让观者为之叹息,生出一股敬意。还有一个乌兰巴托的女友安娜,也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计做了风尘女子,小桃和安娜互拥而泣,对大城市既向往又无奈的彷徨、无助的压抑也只能虚弱地释放一下。除了这些主要配角外,影片还有很多点缀的角色,在片中只有一个镜头,但他们的设置使影片看起来更有质感,故事也更丰厚。“二姑娘”的父母拿抚恤金,农村出来的两个老人没有表现过分的悲痛,只是把钱塞进里面衣服口袋的时候,父亲用手抹了一下眼睛。旁边的暖壶露着半个“喜”字,或者对于某些人来说,来不是快乐,走也不是悲哀。对一个认为每月两百就是高收入的农村家庭来说,三万抚恤金带给他们的也许比一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更多,失去亲人的悲伤在抚恤金的对照下抵消了大半。另外一个人物更是微不足道,在小魏和老牛婚礼上出现的“娘娘腔”只说了一句话,但给影片添了色彩,构成了另一个维度的“世界”。在这里,人物的一悲一喜都无需惊天动地。
在大世界中小人物的悲被弱化,小人物的喜也被弱化。世界其实是由许许多多社会底层的人参与建设的,他们是城市建设的体力劳动者。高楼是他们一手盖起来的,桥梁道路是他们一手建造起来的,但是诺大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只是眼前的由砖瓦组成的建筑,这个“世界”是具体的,具体到了砖瓦、高楼、“大本钟”、“埃菲尔铁塔”。但是抽象的文化和文明的精神“世界”是他们所不及的。也就是说,他们参与建设的是物质的世界,而精神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尚且是难以触到的部分。以不同的角色参与社会建设为衡量标准,社会就有了不同的阶层,每个阶层又有自身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形成自己的活动圈。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即便使用同样的现代通信工具,出入同样的流行娱乐场所,经历同样的情感、爱情、友情的故事,住在同一个都市,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身处不同阶层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社会底层人物的力量显然弱于社会中高层人物的力量。人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众生平等。但社会阶层却是存在的,生命是一样的平等。而生活状态却不一致更不会相等。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不是永恒不变的,改变自身所处阶层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变自己建设社会、改造世界的角色,这也就是影片中成太生所说的:“我发誓在这个地盘上,一定混出名堂。”世界就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个舞台,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每个小人物都在努力建造自己的生命舞台。当执着坚定、悲愁喜乐、情理善恶等人性中共通的东西放在“小”而“弱”的人身上时,会展现出巨大的张力。散发强大的动人的力量。小人物并不边缘,在现实的人际结构中,不同的小人物——民工、保安、下层歌舞演员——才是生活中的真正的主流。
贾樟柯对社会现实的呈现是直接尖锐的,他的小人物有些无奈却具有温暖人心的气息。《小武》中对身处小城镇的小偷的刻画并不冷漠,尽管小武是一个小偷,但在给结婚朋友送礼金的时候,观众能进入他的情感世界中,被他对朋友的“义气”温暖,同时陷入一种情感的两难处境,这种两难的观影体验不仅是最打动观众的,而且是生活中每个人能够遇到的最真实状况,是一种正与反、弱与强的心理与情感的较量。《站台》里对一群处于社会变革中的青年们的理想和爱情的叙述同样也是在无奈的感慨
中体味着层层温暖。《任逍遥》里表现的小城镇里的一个小混混懵懂的男人概念与懵懂的爱情,他与一个强势男性争夺一个女子,也是弱与强的较量,他的不自量力同样渗透出温暖人心的力量。尤其对有小城镇生活经历的观者,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影片当中的一个人物,而是自身的某种影射。《三峡好人》表现更多的是普通人对于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变革的无奈,但也不悲伤,大家自然地顺从这个变化,表现了普通人民阶层的某种坚忍和顽强,也看到小人物的生死爱恨既平凡又平静,犹似自然之轮回。《东》看似天马行空,表达的还是一种人生的状态,或者说人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尽管主人公“刘晓东”这个艺术家的形态不能代表文艺应有的形态。但至少表现了某种“真”的存在。《二十四城记》用仿纪录片的手法关注生命的状态,影片的结构方式可能存在争议。但它至少让人们感到凝视的力量,尽管看起来没有早期三部曲当中那么纯粹。观者和影片所呈现的人物,两者的精神领地和“神”的东西存在某种一致性。这样的一致性使得观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惯用的长镜头下酝酿出一种气氛,这种气氛让影片表述的故事不仅仅停留在故事本身表达的层面,而是让故事有所升华。这一点也是导演本人最突出最受关注的地方。
纵观导演本人的创作历程,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一种“注视”的力量,因为冷静的“注视”,让观众沉下心来思考,所有的感动也因“注视”而生。《世界》这部电影不是贾樟柯获得赞誉最高的,也不是他个人艺术上成就最好的,但却是最能直接表达其个人的创作态度和人文理念的。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尤其在表现情感冲突和矛盾对立的时候,他所控制下的长镜头的力量、台词力量与表演的力量相得益彰。小桃、梁子与太生三个人在小餐馆见面的一场戏中,导演没有运用镜头的正反打,而是使用一个长镜头,三个人的话语和情态全在其中,观众也仿佛置身其中,揣度着角色的心理,恰恰是导演对共通的生活氛围的把握和控制体现出导演的才华和与众不同的创作能力。和以往电影不同的是,贾樟柯在《世界》中加入了五段Flash,从新媒介在电影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希望自己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和艺术片的审美情操能和市场有更进一步的联系,提高影片的可观赏性,适应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大环境,满足观众所希望的剧作、电影语言、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融为一体的审美期待。从电影工业的角度,这应该是个不坏的态度,但在电影美学的角度上,必然会因为更多的商业性考量,使审美价值本身多少受到些损害,毕竟对于创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擅长的那部分。在中国美学的审美维度中,最高的境界是“境外之象”,也就是所谓的气韵、神韵,电影美学和电影艺术需要这种致力于神的作品,也需要饱含浓厚人文精神的现实主义的作品。
《世界》在一群歌舞演员五彩斑斓绚丽的动作中开场,缤纷华丽的世界背后同样需要冷静的思考。一切才刚刚开始,世界还在继续,生活还在继续,大天地中的小人物也还在继续。在影视创作中保持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用本真的人文态度来引发人们共同的思索,抖落一切粉饰,激发人们对爱的回归,对生命本体的回归,应是电影的至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