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唤醒学生的兴趣,让复习课的课堂教学重焕生机是每一个毕业班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近年一直在教学前线,把一些体会与同行共同分享。
一、把握关系 发挥自主
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知识传播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让“教师、学生、教材”做到三位一体,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是个动态结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一方面教师以教材为中介,是教育学生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个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学生以教师为中介,是探索、掌握知识的主体。教师要给予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因此,教师只有依据教材,在复习过程中灵活机动地因材、因人施教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当他们有机地联系并进入最佳动态过程的时候,才能对课堂教学产生现实的影响。组织学生复习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动手整理知识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复习过程就是
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进一步主动地去巩固知识。
二、精选精炼 激发情趣
要让课堂“活”起来,首先就要学生的大脑活起来,让这部“机器”科学地有效地转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在复习行程问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快车每小时行5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40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初看起来这题很简单,但这题有4个答案。题目一呈现,立即激起学生的解题兴趣。这一题既复习了相遇问题,也复习了追及问题。教师适当指点,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去辅助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小结,通过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大家轻松愉快地复习了行程类的知识。
三、创设环境 激活课堂
良好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促使他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去听老师的讲述,去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双向交流中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研讨,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重要的是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小明借了一本书,准备12天看完,开始4天看了32%,问小明能按计划看完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分析,比看的时间、实际能看的总量、看实际工效和计划工效的大小。为了让学生充分思考,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终达到自主解题。在小组研讨中优等生的才智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全体学生都充分参与到了教学的全过程。精心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课堂,使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四、搭设舞台 展示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为此,我们有意识、尽量多地为每个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
1.鼓励质疑
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和渴求知识的心理,采用质疑这一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主动精神,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前备课,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内容,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随机应变,根据教学内容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同时对学生所质疑的问题老师要及时反馈。因此,“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长流水”。
2.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对问题的解答与他人不同,有新想法,能打破常规去想办法,敢于创新,就属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争当小老师
在复习课上我经常采用让学生做“小老师”的做法,由“小老师”来讲解练习题,要求他讲解得清楚、明白,让大家听得懂。讲完后其他同学可以向老师提问,回答要令发问者满意。这个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当好“小老师”,同学们要认真复习,仔细准备,提问的同学同样不敢怠慢,为了能难倒小老师,他们在积极思考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在老师搭设的舞台上充分地展示着自我,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复习课充满生机,改变考——练——考的复习模式,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最佳复习状态,考出最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