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生活之源 活数学课堂

2009-08-20 09:46林宏苏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知识情境

林宏苏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华罗庚语)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那么,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

一、语言生活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教学“百分率”,师:成语“十拿九稳”的意思谁能用百分率来表示?生稍作思考后:“百分之九十。”师:请同学们自己找一些能用百分率来表示的成语,让大家猜猜。(学生兴趣盎然地找出了一些成语,在小组内讨论,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生1:“百发百中”——百分之百的命中率。生2:“百里挑一”——百分之一的可能被选中。生3:“九死一生”——死的可能性为百分之九十,活的可能性为百分之十。生4:“大海捞针”——形容可能性几乎为零。……简洁的百分数还可以用来表示含义丰富的成语,多有趣呀!让数学语言生活化,就能让学生爱上数学,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枯燥,真正理解数学的魅力。

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把“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化的数学。

二、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算式进行计算。这样的生活化问题,学生在参与购物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利用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去感受数学。

又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三、情境生活化,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了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2.研究鼓掌动作。(1)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2)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3)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4)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5)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教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分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是一位出色的售货员”活动,让他们在逼真的购物中掌握、消化和应用知识。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境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数学情境生活化,能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四、作业生活化,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

比如,有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时、分、秒”之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小明7:00起床,2分钟洗脸、3分钟刷牙、把牛奶和面包一起放进微波炉转5分钟、10分钟吃完牛奶和面包、15分钟走到学校,问他能否在7:30准时到达学校?通过这样与实际结合的应用情境,既促进学生用所学的“时、分、秒”的知识计算出经过时间,又在其中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学以致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

认识了人民币可以让学生用自己零用钱买所需要的东西;还可以给学生一些钱,让学生设计一些买奖品的方案,不仅需要学生去调查同学们对哪些商品比较喜欢,还需要学生去调查商品的价钱,既要保证数量充足,又要能体现奖项等次。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会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再如,让学生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的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让学生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哪个便宜;如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怎样筹备装修事宜;模拟购物、存款……在这些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具有具体性、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的生活化作业,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数学知识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