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焱
课堂教学效益是指课堂内单位教学时间里教学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一、当前两种课堂教学效益观
1.知识为本教学效益观
知识为本教学效益观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等传统观念时时体现在教学行为中。由于“教”与“学”本末倒置,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亦步亦趋,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就学科教学而言,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讲解、轻独立思考,重显性知识、轻思想方法,重知识点传授、轻知识网络构建,重解答、轻反思等现象是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
2.三维目标教学效益观
三维目标教学效益观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的发展。三维目标教学效益观要求我们体现两个中心: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支持者、辅助者和合作者;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
二、学生、教师和教研员调查问卷及分析
为进行实证研究,笔者对某校50名六年级小学生、来自全区各校的61名数学教师和本区的14名教研员进行了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构成要素的调查,请他们分别按重要的程度写出自己认为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构成因素,统计数据如下:
1.问卷统计
2.问卷比较分析
从以上问卷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教师和教研员对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认识有相同点,同时也有各自的特点。三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构成要素,但排序不同。教师和教研员问卷有很大相同性,六个要素中有五个相同,分别是“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氛围”和“教学内容”,只是排序不同。
将师生问卷比较可看出,在内容上,课堂教学效益的六个构成要素中,除“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要素外,学生和教师填写的其他四个要素均不同。学生的其他四个分别是对学生态度、幽默风趣、教学评价和教学时间。而教师的分别是教师素质、教学手段、教学氛围和教学设计。在教学评价和教学时间两个要素上,不仅是教师,就是教研员也没有涉及。从排序上看,学生问卷反映出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放在第一位。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第二位。教师的教学内容是第三位。教师问卷反映出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效益的构成要素中,自身是否具有良好的素质是首要的,其次是教学方法,排在第三的是教学手段。
从教师、教研员问卷比较看,在内容上,教师和教研员在“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氛围”这五个要素上相同。所不同的要素,教师的是“教学设计”,而教研员的是“教学目标”。在排序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氛围”的位次非常接近,只相差一个。而在“教师素质”上,教师把它排在第一位,教研员把它排在第三位。“教学内容”的排序是教师排第六,教研员排第四。
三、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构成要素分析
1.对学生问卷分析
如表一,受年龄、知识基础的影响,学生的理解体现出感性强于理性的特点。在学生看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构成课堂教学效益的第一要素(占28%),而教学幽默风趣是第二要素(占25%),教学内容是否生动吸引人名列第三(占24%)。这种结果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相关。“亲其师,信其道”在这里得到很好验证。
在学生问卷中,还涉及教师和教研员都没有涉及的两个因素:“教学评价”和“教学时间”。这两个要素直接与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密切相关。在检验教学效果方面,教学评价是否具有引领性和指向性至关重要。“教学产出”最主要的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因为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一节课的效益如何,主要看学生的实际感受如何,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会有助于获得知识,还有助于他们学会交往,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个性。只有从情感体验、生命价值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活动,才符合新课程理念,才是有效益的。教学评价是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
教学时间是数学课堂教学效益静态维度的一个构成要素。“对时间速度快慢不同的感受取决于时间本身是否进入了意识。当我们厌倦时,时间像在慢慢地爬;当我们兴致勃勃时,时间却像在飞。忘掉了时间,我们就不会想到去看时间已经过去了多少。在令人感兴趣的情境中,时间本身就不会成为意识的内容。”这种时间的主观性提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能够使学生忘记时间的存在。同时,时间的方向性提示我们要重视时间的使用价值。灌输式、讲解式教学比探究式教学用的时间少,但前者训练所得是浅层次的记忆、技能的增加和提高,这种消耗时间所取得的教育价值是平面的,有极大局限性的。而后者是知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等多层次的提升,其教育价值是多维度的。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教学时间中的时间的关键不在于时间量,关键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后,学生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2.对数学教师问卷分析
如表二,一线数学教师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第一因素是教师素质(占30%),教学方法(占22%)和教学手段(占20%)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教师问卷中没有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在教学效率上还存在一定的盲区。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持知识为本教学效益观的教师主要采取以讲授式为主的封闭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应为封闭的接受式。这种教学能在短期内大容量、高密度地传授知识,但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忽视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生的情感的培养。三维目标教学效益观要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上,同时情感等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三维目标教学效益观下的启发式、自主探究式、合作交流式等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这类教学方法相对应的,是学生参与度高的各种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等。通过这类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都能得到提高。
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效益动态维度的一个构成要素。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或效果,教师对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对教学手段的选择应紧扣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普通教师而言,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而单调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倦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益。同样,眼花缭乱的教学手段的累加会干扰教学内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益。
3.对教研员问卷分析
如表三,在教研员看来,教学方法(占25%)是课堂教学效益的首要构成要素,这一结果与教研员的日常工作内容有极大联系。教学手段(占21%)和教师素质(占18%)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教学内容(占18%)、教学氛围(占12%)和教学目标(占6%)分别居第四、第五和第六。教研员问卷中比教师问卷多了教学目标一个要素,这反映出教研员对教育理念和教育宏观思考优于一线教师。但在课堂教学效益的构成要素中,教研员没有提到教学时间问题,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教研员的效率意识有所欠缺。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静态维度的一个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容量、教学内容呈现的先后、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教学内容偏多,学生急于完成任务,情绪焦躁,思维表面化。但教学内容偏少,学生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信息量少,其情智发展会受到影响。教学内容过难,学生会产生挫败感,学习兴趣降低,缺乏自信心。而教学内容缺少挑战性,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倦怠。同样,教学内容的呈现也应按一定的时间或逻辑顺序。否则,知识体系的颠倒会带给学生思维的无序和混乱。教学内容的详略和取舍,对于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教学目标产生不同的教学效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目标指向性强,仅仅指向学生的双基。其课堂教学效益高低与否的标志是学生是否能多做题,做好题,是否能考出高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仅关注双基,同时关注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课堂教学效益高低与否的标志就不仅仅是双基,还应包括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当然,各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有课堂教学效益意识,在教学实践道路上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