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素萍
小学数学不仅要靠老师出色地教,更要靠学生自主地学。为了使小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游戏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形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的最大秘诀之一。”
正式上课时,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孩子觉得这堂课是比较有趣的,能够让孩子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孩子好动的天性,增加课堂上带有愉悦孩子的活动内容,增加游戏部分,充分发挥数学游戏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闪现学生的创造性这三大作用。
如何具体有效地将数学游戏溶入小学数学课堂呢?
一、将有启发性的游戏设计融入数学学习里
学习游戏的形式是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学习游戏应该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其有助于突出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1.“数学接力赛”。设计时要注意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像分析应用题:“小人书有9本,连环画比小人书多4本,连环画有多少本?”请4名同学参加数学接力赛,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层次的任务。第一棒,从“连环画比小人书多4本”这句话里知道了谁和谁比。(连环画和小人书比。)第二棒,还知道了谁的本数多?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连环画的本数多,连环画的本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小人书同样多的9本,另一部分是比小人书多的4本。)第三棒,求连环画有多少本,应该怎样做?用什么方法计算?(求连环画有多少本,应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四棒,列式计算、作答。[9+4=13(本)答:连环画有13本。]如此一来,一人只解决一个层次的问题,渗透了思维的条理性,分散了学习应用题的难点,在数感强烈的游戏中对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低年级学生起到辅助作用。
2.“猜一猜”。这是常用的学习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构建数字的内涵。又如,老师手里拿10根小棒,藏在背后,让学生猜老师左手拿几根?右手拿几根?(可能左手1,右手9……左手9,右手1)用此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10的组成和分解,要比让学生反复死记硬背好得多。
3.“小擂台”。这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游戏。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设计一个套圈游戏。用圆圈套中下列小动物的分值为:小兔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猪15分,小猴子40分,小鹿39分。教师提问:(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应得多少分?算出结果。(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是多少?谁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1)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2)我套两种动物得55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3)我两次套中的分比65分多,可能是套中哪两种动物?(4)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法?(5+4+3+2+1=15)。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15种套法,并把每种套法相应的算式列出来进行搭配,使学生亲自体验一一搭配的数学学习中闪现的创造性。上述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
性、严密性,突出了知识的重点,闪现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将有趣味性游戏的设计融入数学学习
数学以严谨、周密著称,数学游戏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像旧时的童谣《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去……”表述的就是量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如用数学符号表示就是:1,2,4;2,4,8;3,6,12……如果依数字读出,则显得平铺直叙,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把它与蛤蟆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述,就变得活泼有趣了。学生在玩这个游戏时,兴致盎然,课堂气氛在快乐的空间情境热烈,最后,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了这首童谣蕴含的情景空间下的数字规律,并用字母表述为:A只蛤蟆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又如,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中,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巧用剪、拼、贴的游戏活动,把所学的枯燥的空间图形拼成学生喜欢的能发挥想象的图,既发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又使所学一切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享受空间遐想的美和创造数学的愉悦。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