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审美情感培养

2009-08-19 09:01李秀琴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4期
关键词:中学生美的读书

李秀琴

摘 要:一篇好的文章,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和作者审美感知相结合的产物。而在作者的审美感知中,“情”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情”,并非一般情感,而是审美情感。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这种审美情感起著重要作用。同样,在学生的作文中也是如此。

关键词:审美;阅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审美情感在作文中是何等重要。

对中学生来说,这种审美情感主要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看”、“听”、“说”、“读”中获取,并由此产生写作冲动。

“看”,主要指观察。“观察”对于作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对于中学生写作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学生搜集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写作的基本功,是使学生产生审美情感的关键。在亲临其境的实际观察中,学生能感知到事物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能透过表象感知事物的内在美。

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有意的指导,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看图作文时叫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平时叫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观察图片、实物,观看电影、电视、幻灯,并帮助他们进行有意的联想,使他们产生审美情感,进而产生写作冲动,写出一篇篇充满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美的事和美的情感的作文。

“听”,是人们接受外界信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接受信息,学到知识,进一步感知真、善、美和假、恶、丑。

仅就上语文课而言,学生通过听配乐朗读的课文,听教师生动、有趣、精辟的讲析,听同学的种种发言,会不同程度地被课文中描绘的形象美、情节美、环境美、语言节奏美、文章结构美等,影响着、感动着。在这种“影响”和“感动”的审美感知中,审美情感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首先满怀激情地说:“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象,诗人杜甫《绝句》中是怎样描绘的?王安石在《泊船瓜舟》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就在学生们背诵古诗初步进入“春”的意境时,我把学生的回忆联想收拢起来,因势利导地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然后配乐朗诵《春》,这样,使得课堂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不但感知到了春日的各种美,而且感知到了这篇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作者语言形象生动的美及节奏的美,从而产生写作冲动。教师便可趁热打铁,布置学生作文。在讲完《茶花赋》,我是这样结尾的:“祖国如此之大,人民精神如此伟大,一朵花能容得下吗?能给人以启发、深思吗?能……从茶花的美姿和饱蕴春色,我们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欣欣向荣;从茶花的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新红的脸,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无限希望……。”充满热爱、赞叹、期望之情的话语叩击着学生的心弦,萦绕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学生的情感、思想、信念得到了熏陶与感染,写作欲望极强。

“说”,即口头表达。对于学生来说,“说”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讲名人名言,讲寓言童话故事,复述课文内容,口头作文等,通过各种各样的“说”,既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多方的对比中,使他们感知到所说内容的美和讲说者的神态美,表达美及口才美。这些美的感知,既能激起说得好的学生的更大兴趣,又能刺激说得不好的学生不甘落后,产生“走着瞧”的情绪。

“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多读书是很重要的。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一贯重视:“读万卷书”,现代作家,得力于阅读者也很多。老作家冰心七岁就已读完了《三国志》,十一岁前就读完了《水浒》、《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她后来能写出那么些作品,和她这样博览群书,广为借鉴很有关系。

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记忆力思维活跃的黄金时代。他们除了要认真读教科书外,还应在家老师的指导下,去博览课外的优秀读物。读书的范围要尽可能地开阔一些。鲁迅先生就主张爱读书的青年,要读各种书。高尔基也主张广泛地阅读,他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更加光明和有意义。”学生只要多读,精读一些好书,就能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美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激发审美情感,领悟写作“要诀”,从而产生也要“试一试”的写作冲动。

如有的学生在读了《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后,也写起了“通话”,学了《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而写“蜡烛精神”。这正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猜你喜欢
中学生美的读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爱读书
好美的雾
我们一起读书吧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