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敏
摘要:循环经济作为新的理念、新的经济形态,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是任何一国实现工业化和摆脱贫困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過程,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住宅,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方能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目标。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城镇化;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一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循环经济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且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节约、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层面。由于循环经济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探讨循环经济既应在宏观上深化认识,还应关注微观层面的内容,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 循环经济的多元化
循环经济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首先是由资源问题的凸显性决定的。我国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人均能源总量并不高的国度。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不受资源制约,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时下,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之间的供需矛盾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缓解,环境和资源将承载发展带来的更大的压力。
循环经济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对传统的经济观念、资源利用模式的重大变革。和实现节约经济目标、建构节约型社会一样,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侧重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的。其中不仅包括了对循环经济的正确解读,而且应使国人认知循环经济是中国国情的迫切需要;既涉及国家利益,也涉及个人利益。二是具体实践操作环节的落实,即如何推广、创新各种循环经济的技术等。尤其应当重视的是,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并行不悖。首先,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目标及其实现已经体现出了“人本经济”的要求,即人在这个系统中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次,循环经济理念及其落实的积极后果应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所要实现的效益目标既是当代的,也是长远的。或者说,循环经济既应满足当代人的欲望、需求,也要顾及不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所谓“代际公平”,实际上体现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在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各种经济理念的提出,各种经济模式的出台,都应考虑到人的各种利益和需求。
循环经济是一个涵盖非常宽泛的概念,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例如,在解决了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后,许多相关技术层面的问题也需要与之配套;某种意义上讲,循环经济也是节约经济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教育,大力倡导节约意识。推进循环经济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循环消费,即我们不仅倡导产生实现“绿色”和循环,也应倡导人们消费过程中的“绿色”和循环。
循环经济与人们的消费行为联系在一起,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也就是说,以循环经济的多维视角考察,循环经济不仅关涉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而且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密切相关。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人们常常从微观视角强调企业应节能降耗。但循环经济并不仅仅是某个企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行为,而且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使国人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全民参与的经济。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循环经济的微观视角在于个体行为人的各种经济行为。无可置否,时下国人的节约意识、循环经济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甚至漠视资源、环境等与个人休戚相关的问题。因此,有计划地开展节约经济、循环经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论及节约经济时人们见仁见智,但归根结底一定是资源的节约。人永远是资源消费的主体,对人的日常行为应当有资源意识的诉求尽在情理之中。
2 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快速发展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干净的食物、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深厚的动力。要始终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高度重视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居民就业、失地农民利益补偿、健全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是解决资源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全国来看,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67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人均只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森林人均占有1.9亩,只有世界平均数的20%;45种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数的50%;石油的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8%。按专家预算,我国煤炭剩余可采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年数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量为23亿吨,仅可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年数不足32年。
3 资源节约型城镇化模式选择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持社会经济具有长时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以下几条: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小于或等于其自然再生率。例如对淡水、森林、草原、渔业资源的开采占用的数量不能大于它们的自然再生率;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在基木资源和技术进步的替代性基础上,实现最优。例如石油、矿产、土地等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的占用量或开采量应保持在最小的数额内;废弃物的产生小于或等于环境的自然降解率,也就是说要杜绝制造环境不能容纳的垃圾;需要一个多元的、协商的社会体制,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信息交流,以期找到更少物资消费和污染产生的循环经济型的城镇化道路。
坚持“紧凑型”的城镇化规划建设方针。我国现正处在城镇化与机动化同步发展时期,必须在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调控下做到较密集的城市开发布局,城市必须要成为紧凑的城市,与开放的生态空间相结合。我们坚持每平方公里一万人的城市人口用地标准,尽叫能地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原则。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对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我们既要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对下降,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辐射性、高增长性和高带动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因此,新型工业化应从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最主要动力。通过走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道路,使生产末端处于无废或少废的排放状态,节约资源,改善工作环境,保护职工健康。通过走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解除信息化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主流,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优化模式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总量并不高的国度里,如何调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已是大势所趋,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而落实循环经济的长远价值与现实意义必将为社会发展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