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翔飞
数学系学生读研和出国的比例在理科专业中一直名列前茅。据了解,北大数学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都选择了深造,其中大约30%出国留学,50%攻读国内研究生;清华数学系的本科毕业生中70%以上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一部分学生直接出国留学。
毕业了,我离开了曾经期待过、奋斗过,留下我汹涌热情的母校。让我再好好看看我的母校吧,回眸间,我知道,我对这美丽的校园爱的如此深沉,四年的时间足以让我用一生去回味!四年前刚来学校,站在校门口的情景历历在目。
下定决心考研
四年前,我来到这所普通大学,心中深感失落。幸好,我就读的是我喜爱的数学系,这让我重新看到了曙光。大一的学习生活是轻松的,我的适应能力较强,很快就融入大学的学习,学起来很轻松,期末的成绩考了班里的第三名,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高中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说起来我的方法很简单,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三个环节。学习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既然没有考上重点大学,我便下定决心要考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圆自己一个梦。失败的高考历历在目,考研马上又摆在了面前,我渴望能勇往直前、以有力的行动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决定考研的那天下午,竟然下起了暴雨,豆大的雨点打在地上,溅起的是腾腾的热气,我没有跑,在雨中我喊出了“我要考研”——就让雨水见证我的承诺吧。
我学的是数学,我想考复旦的经济学。我向往复旦,并愿意为之努力。有了这个理想,我便充满了斗志,生活一下子紧张起来。大一下学期时,我到系里领了一份本科四年课程的进度表,以便对所开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数学系的课程多且深,各门课程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学数学有很多的好处,尤其有了很好的数学基础后,学习经济学更得心应手。记得老师说过:“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数学基础,金融的大门将会为你关闭。”
不过,通过咨询,我了解到数学系学的课程和考研要考的数学还是有些区别的,前者强调的是理论的严谨,后者注重定理的应用。举个例子,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只要记得怎么算微积分就可以了,而数学系的同学要花一章的内容来学习从微积分的背景知识到怎么推导出计算的公式。当然,这会让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十分有利于打下良好的数学根基。
我对经济学很感兴趣,但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考研可不是光有兴趣就够了。经济学专业课指定的七本书中,有三本特难,相当于我们系里开的概率和拓扑之类的程度,凡是考复旦的学生都形容其为“天书”。我是先从其他四本基础的西方经济学开始学起的,到考研的时候,这七本书,我至少看了八遍,准确地说该是咀嚼,当然那三本“天书”绝对不止八遍。
就把考研当高三
选择了考研,意味着将牺牲很多。没有浪漫的风花雪月,有的只是一种沉重的责任,一种寂寥的寻求,一种学海中的愉悦。这是一种经历,这是一种超越,这也是一种挑战。习惯了忙碌的我,习惯了游走的我,要学着在学海里忍气吞声,体会考研的悲悲喜喜。
我不聪明但还算勤奋,自制力挺好。大二和大三的暑假我都没有回去。在炎热的夏天,我独自“啃”那三本“天书”,那日子现在回想起来既痛苦又充实。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坚持。我决定把考研的历程当成高三来对待,拿出当年高考的决心,还有什么畏惧的呢?
经济学考数学四,因为我是学数学的,所以我花在数学上的时间最少,和政治差不多。对任何一个跨学校跨专业考研的人来说,专业课无疑是重头戏,我自然不敢怠慢,而且我早就听说复旦专业课的试卷特点:题少分值大,题目有灵活性,且每年出题的风格都不一样,变数很大。七本厚厚的书考十个左右的题目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我外语也没上辅导班,我自己有自己的方法,整个复习阶段分为两个阶段,背新概念和做真题。我从七月份开始背,一直坚持到十一月份。我每天中午把一篇课文听写完,这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晚上把它背诵并默写。每天的早晨和晚上都会反复背诵,那过程也是极其痛苦的,背了忘,忘了背,但这个方法真的很有效果,它是彻底改变传统学外语只靠背单词的方法。
我的很多同学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就容易多了,对他们来说,专业课犹如轻车熟路,重点复习英语就可以了。有时候我也在想,跨学校跨专业考研究生的风险是不是太大了?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勇敢坚定地走下去。
大四开始了,但总缺少了一些对新学期的新奇和期待,因为重心全部放在了考研的复习上,还有短短的五个月,但感觉是如此的漫长和短暂。说它漫长是因为要到这个新学期过完才是考研的时间;感觉十分的短暂是因为好多东西都还没有复习好,特别是政治和英语,而且数学一轮都没复习完,倒是专业课有了点进步,这让我信心大增。在离考试还有四个月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室友的休息,我在校外租了房子,每晚学习到十二点,又回到了高三般的炼狱生活。在无数个与书本和习题为伴的夜晚,我都会想起高三的晚自习——黑夜、凉风、教室、灯光、闷热,还有远处铁路传来的隆隆的火车声,夹杂着夜的神秘。那是有关高考的清晰的记忆,只是如今,考研,又把我和那些日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我每天像亲临战场的将军,在摸索中潜行,做英语真题,训练阅读理解,整理专业课笔记,熟悉知识框架……
阳光总在风雨后
复习过程井然有序,基本上还是顺利的。外语我还是背,到了十一月份开始做真题,我还是那个方法,重复做,阅读理解我先后做了六遍,到了能背的程度。慢慢地,我的水平不断提高,我似乎看到了曙光。
研究生考试结束了,热闹的校园渐渐沉寂了下来。考试的两天里,我安然无恙,状态高昂,考试后的那个晚上竟兴奋得睡不着。考研结束了,我解放了,我等这一天等了太久……
春节后回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成绩,外语79,政治82,数学116,专业课131。就这样,我毫无悬念地迈进了复旦大学。
回想起走过的路,我仿佛看到自己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考研的生活紧张充实,一如当年的高三生活。不过,少了高三时的懵懂,多了现在的现实。
高三时,目标、计划、步骤、过程由老师和家长全程监控指导,而我只是照做,勤勤恳恳,起码做到看上去是这样的。
考研时,自己决定目标,然后开始计划、实施,一切都由自己掌握,孤孤单单,没有人陪伴。每次从自习室走回宿舍的路上,看着自己的影子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都会想到一个词,形单影只。
高三时,在自己的小房间里闷头做题,累了就溜达到客厅看会儿电视,或者走到阳台上看看风景,放松一下。住的是家中宽大的卧室,享受的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妈妈每天在我晚上复习的时候都会轻轻走进我的房间,递上一杯牛奶。
考研时,住的是六人一间的寝室,混乱,嘈杂。后来租房时,一个人要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还要埋头复习,苦不堪言。我,是一个人在战斗……
即将迈入向往的大学,喜悦,激动,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拿到通知书后的许多天里,脑海中总会浮现这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
人生,再来一次高三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