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松
单从宁都暴动中的传令兵到共和国的“导弹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七军首任军长王秉璋,就够人们品头论足一番了,而流传在世的平型关战斗中的那几张照片,其中深埋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经王秉璋披露其中内情,又为他的一生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王秉璋带人冲上酒楼,拉开宁都暴动的序幕
王秉璋,曾用名震南,1914年1月出生在河南安阳县。1929年秋,15岁的王秉璋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无线电学校。1930年11月,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的西北军被蒋介石收编,王秉璋所在的无线电学校被改编为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通信营,后又改编为学兵连。
1931年初,蒋介石把第二十六路军调往江西,进驻宁都,主要任务是“围剿”中央红军。“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第二十六路军官兵要求北上抗日,但蒋介石极力压制,下死命令,要求他们“围剿”中央红军。结果,第二十六路军受到中央红军的沉重打击。在如此多的因素促成下,再加上打入第二十六路军内部的中共特别支部因势利导,秘密做好了宁都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1931年10月,王秉璋由学兵连副班长调往第七十四旅旅部,担任旅长季振同的传令兵。季振同是冯玉祥的心腹将领,在西北军中影响力非同一般。在起义准备阶段,季振同与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三人常在宁都城外的一座小山头上密谈,王秉璋作为季振同的贴身卫士在山上担任警戒。季振同经常派王秉璋向董振堂传递密信。
12月上旬,蒋介石发觉了第二十六路军的新动向,下令逮捕第二十六路军中的共产党员。针对这一形势的变化,第二十六路军中共特别支部决定立即举行起义。为了保证起义成功,中革军委派王稼祥、刘伯坚、左权等到宁都城东南的固村,就地联络和指导。
12月14日,赵博生召集第二十六路军团以上主官举行宴会,准备逮捕不同意起义的军官。宴会在城东的耶稣堂举行。军官们到楼上赴宴,他们带来的传令兵在楼下开席。席间,王秉璋率领第七十四旅的10多名传令兵,将在楼下吃饭的传令兵统统缴了械,整个行动干净利落。随后,王秉璋又带领传令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二楼,大喊:“红军打来了!”整个宴会场面顿时混乱不堪。宁都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
王秉璋等人趁乱保护季振同、赵博生、董振堂和第七十四旅的两名团长离开现场。第七十四旅一团三营营长严图阁率兵如期而至,将其余军官全部捆绑起来。季振同、赵博生和董振堂随即指挥部队1.7万人,宣布起义。
宁都暴动胜利结束后,第二十六路军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军团长,萧劲光任政治委员,董振堂任副军团长,赵博生任参谋长,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军。王秉璋被提拔为军团部传令班班长,不久又被提拔为第五军团直属通信队队长。1932年2月,王秉璋到基层任职,任红一军团教导营副营长。
一命救一命,王秉璋和熊伯涛互救性命
平时人们常说“一命抵一命”,而王秉璋和熊伯涛两位将军之间,在战争年代却发生了“一命救一命”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1932年2月,王秉璋由师司令部参谋调红一军团教导营任副营长。教导营副教导员是熊伯涛。新中国成立后,熊伯涛任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公安部队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王秉璋到教导营任职不久,红一军团在江西省吉水县发起了对国民党军陈诚、罗卓英部的战斗。
战斗打得很顺利,红军胜利返回驻地。然而,在战斗中渡河时,王秉璋船上的船老大牺牲了,一船人都不会摆弄船只,所以一时“回师”不了。王秉璋也不会摇船,但又有点不服气,便让战士们下来,自己上去了。船还真听王秉璋的话,桨儿一划,船便往前走了。王秉璋高兴得不得了。
此时,大家见王副营长会摆船,便在岸上叫喊,说副营长会划船,就把大家送过河吧。王秉璋也想表现一下,于是便使劲划起来。但突然觉得不对劲了,船不听使唤了,越想把船头调转过来,船儿越不调头。船头不但调不过来,而且还在水里打转儿,怎么也靠不上岸。
靠不上岸,让王秉璋慌了神,因为他也是“旱鸭子”。当船在河中打转时,王秉璋的身体一歪,把船折腾翻了。王秉璋在水里挣扎着,心想这次死定了。
这时,只见有人突然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使劲游去。此人就是副教导员熊伯涛。一会儿工夫,熊伯涛就游到了王秉璋身边。因为仓促,熊伯涛的脚被水中石头碰伤了,但他不顾伤痛,使劲地把王秉璋从水中拖了上来。上岸后,王秉璋感激地说:“你救了我的一条命啊!”熊伯涛笑了笑。
说来也巧,长征中,王秉璋反过来救了熊伯涛一命。那时,王秉璋已离开教导营,调到红一军团司令部任作战科科长了,熊伯涛仍在教导营任职。
1935年8月,红一军团进入茫茫草地。王秉璋带着收容队殿后,做收容工作。一天,王秉璋走到一条小河边,发现有个大个子半躺半靠在河岸的土坎上,表情很痛苦。王秉璋见是自己人,就走了过去。仔细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熊伯涛。熊伯涛已饿得不成样子了。王秉璋拍了拍熊伯涛的肩膀问:“老熊,你怎么啦?”
熊伯涛睁开眼,见是王秉璋,便有气无力地说:“两天没吃东西了。”
王秉璋知道,教导营走在队伍后面,常常没有东西吃。于是,他赶紧从背着的口袋里倒出一碗干炒面,用河水拌了拌,递给熊伯涛。
熊伯涛几口就吃下去了。肚子里有了货,力气也上来了,熊伯涛站起来,可以走路了。因还要收容其他人员,王秉璋便把自己背的近30斤炒面和一些辣椒、酥油,分了一半给熊伯涛,就此分了手。
走出草地后,王秉璋在甘南哈达铺见到了熊伯涛。熊伯涛对王秉璋说:“全靠你的炒面,我才能走出草地。这条命是你给的。”王秉璋说:“你不也救过我的命嘛,咱俩是扯平了!”说完,两人会意地笑了。
1936年10月,王秉璋指挥由3个连队组成的游击支队,会同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政委陈漫远率领的特别支队,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没赶上平型关战斗,历史照片上为何有王秉璋的身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王秉璋由红一军团作战科科长改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作战科科长。
八路军一一五师成立后,在三原举行了誓师大会,之后立即开赴抗日前线。一一五师主力进至晋东北地区,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此战展开时,王秉璋正以“八路军运输司令”的头衔到侯马车站跟阎锡山联系铁路运输事宜。当时,日军疯狂进犯,阎锡山感到形势严峻,急切希望八路军上前线,因此整个交涉过程比较顺利。第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与王秉璋同乘最后一列车,在五台县下车后,住了一宿。第二天下了一场大雨,山洪暴发挡住了去路。因为徐海东和王秉璋都不知道平型关战斗的计划,于是决定再留宿一夜。这样一来,他俩就错过了9月25日那场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
王秉璋是9月26日到达平型关的,所以没有参加9月25日的平型关战斗。但是,人们都认为王秉璋参加了,原因是后来所能见到的平型关战斗的历史照片,上面都有王秉璋的身影。这些照片作为宣传平型关大捷的珍贵史料,早已家喻户晓。加之王秉璋当时是一一五师作战科科长,作战科科长没有参加平型关战斗,常理上讲不过去。因此,人们一直都认为王秉璋是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的。事实上,平型关战斗进行时,王秉璋还在五台县。那么,这些照片又是怎么回事呢?事情是这样的:
王秉璋赶到师部后,向林彪、聂荣臻报到,并简要汇报了与阎锡山方面交涉的经过。这时,因八路军在平型关打了胜仗,国民党《扫荡报》记者便带着摄影机来到一一五师,要拍新闻纪录片。
林彪对《扫荡报》没好印象,说那是国民党最反动的复兴社办的报,不准备接待。聂荣臻说:“现在搞统战与过去不一样了,宣传我们打胜仗是好事嘛!”林彪默认后,聂荣臻当着林彪的面吩咐王秉璋:“你与国民党交涉过车运,跟国民党打过交道,有经验,就派你去接待那几位记者。”
王秉璋向参谋长周昆和几位司令部参谋了解了平型关战斗的情况后,就去接待《扫荡报》的记者。王秉璋带着记者到现场去拍摄战斗场景,但因战斗已经结束,记者们对拍现场兴趣不大。记者们要求林彪、聂荣臻等人到战斗时的师指挥所位置,按当时的情景像演电影一样让他们拍摄。
既然同意拍了,林彪、聂荣臻只好按记者们的要求来到现场。司令部的一些干部当时都很年轻,对拍电影感到挺稀奇,也赶来凑热闹。记者在拍电影的同时,拍了许多照片。
那时候,照相的机会不多,王秉璋也趁此机会照了几张。当时,大家自然不会想到这些照片的历史意义。回到师部,王秉璋要求记者将照片冲洗出来。当晚,记者就洗出了一套照片交给王秉璋。这套照片有20多张。记者走后,王秉璋将照片分发到参与照相的人手中。
事实的真相很简单,但后面的过程却不简单。拍的电影没有公映过,原因是国民党当局不允许公开宣传八路军。那套照片在战争年代也大部分丢失了,只有几张保存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史、军史有关方面征集史料,王秉璋手上的这几张照片就被当成真实的战斗场景公开发表了出来。而这几张照片上,都有王秉璋的身影。可想而知,王秉璋保存下来的照片,自然都是有自己身影的照片。
一是一,二是二,这是王秉璋的做人原则。在写回忆录时,王秉璋把这段历史内幕还原了出来。
1938年3月,王秉璋升任一一五师参谋处处长,并于1939年3月随一一五师师部及第六八六团进入山东。日军得知“平型关下来的老八路来了”,便组织兵力来了一个“九路围攻”。一一五师师部和六八六团等部在陆房一带陷入重围。王秉璋协助师长陈光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最后胜利突围。
1941年7月起,王秉璋调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教导第三旅副旅长、代旅长,后任鲁西军区司令员。1943年1月,王秉璋调任冀鲁豫军区湖西军分区司令员。一到湖西,王秉璋便将自己那套打破日军“堡垒战术”的“交通壕近迫作业攻坚战术”教给了部队,并在1943年7月的“反碉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导第四旅在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夺取了日伪军据点130多个。在湖西的一系列战斗中,“交通壕近迫攻坚战术”在实战中日臻完善,获得巨大战果,彻底扭转了湖西的被动局面。1951年2月,毛泽东到空军视察时,当面表扬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王秉璋说:“你在鲁西南那段搞得不错嘛!”
甘当小配角,成了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有力配合和团结的纽带
1945年6月,王秉璋任冀鲁豫军区豫东作战指挥部司令员。1947年8月,为壮大野战部队,适应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形势的需要,冀鲁豫军区奉命以独立第一、二、三旅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王秉璋任纵队司令员,张霖之任纵队政委,刘星任纵队参谋长。下辖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旅。
在第十一纵成立大会上,王秉璋说:“我们十一纵组建晚,要甘当小配角,向老大哥部队学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配合陈粟野战军在鲁西南地区坚持斗争,王秉璋率第十一纵队先后参加陇海、平汉战役,击退了国民党军罗广文兵团6个旅的冲击。
1947年9月至1948年2月,王秉璋率第十一纵队与陈粟部第十纵队在鲁西南和豫皖苏地区,配合陈粟野战军进行了沙土集战役、菏泽新集和张风集阻击战以及陇海路战斗。1948年3月底,王秉璋和张霖之指挥十一纵,参与围歼驻守阜阳的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然后,十一纵转至太康、柘城方向牵制敌人,从而掩护刘邓大军三个纵队和华野十纵西向作战并进入豫西。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王秉璋和张霖之分任纵队司令员、政委。
积小胜为大胜。从1948年6月起,王秉璋指挥部队先是控制黄口至李庄段铁路,破坏铁路15公里,歼灭敌军1200余人。然后指挥十一纵和华野十八师参加豫东战役,打了豫东睢县涧岗集、陈小楼、董店等围歼和阻击战?熏歼灭陈小楼守敌2000余人。在董店地区阻击国民党援军黄百韬兵团时,激战两昼夜,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王秉璋指挥部队在徐州东南陈桥地区全歼敌第二六一师。
王秉璋指挥第十一纵打的大仗,是参加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分为三个集团,在华东野战军各一部的协同下,围歼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十一纵首先攻占敌核心阵地双堆集的外围阵地张围子、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一线,为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几个参战纵队胜利围歼双堆集的黄维兵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人说,王秉璋指挥第十一纵队在解放战争中一直在打配合战,一直在助攻的位置上,除了配合刘邓大军南征、参加淮海战役外,总是跑到华东野战军的部队里打配合,因此,战绩凸显不出来。但王秉璋指挥第十一纵队最大的功劳,就是促进了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有力配合和团结。
1949年3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与冀鲁豫军区部分部队组成人民解放军第十七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军政委。下辖第四十九、五十、五十一师,归二野第五兵团建制。
成为解放军第十七军首任军长的王秉璋,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4月下旬,王秉璋指挥第十七军在安徽省安庆以西江咀地区渡过长江,挺进浙赣,追歼国民党第五十五、九十六军溃逃部队8000余人。5月中旬,第十七军进至闽北地区,协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9月初,王秉璋奉命率部向大西南进军。11月初,第十七军在黔南地区歼国民党第四十九军一四九师大部。
王秉璋成为最先被任命的三位空军将领之一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王秉璋奉命出任空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同时下达任命的还有: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他们是最先获得任命的三位人民解放军空军将领。
抗美援朝期间,王秉璋负责空军的作战和训练。空军参战后,王秉璋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安东(今丹东)前线去了解作战情况,解决具体问题,传达军委、总部和空军的命令,帮助志愿军空军制订作战计划。有时候,王秉璋在安东一呆就是一二十天,甚至更长。情况紧急的时候,他一个晚上就在安东与北京之间飞两个来回。特别是在刘亚楼因病休养期间,王秉璋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他直接受领中央军委的指示和命令,并主持制订空军的作战计划。
在空军如何使用问题上,中、苏两国有分歧,苏联对中国的态度不理解。当时,斯大林的代表扎哈罗夫大将与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发生过两次争执,一次是在六国饭店,一次是在周恩来的家中。这两次争执,王秉璋都在场。扎哈罗夫说:“你们太谨慎了,打仗哪能没有牺牲,大不了损失一些飞机和飞行员,就是天上飞的麻雀也有不慎掉下来的嘛!”周恩来说:“空军是刚刚出土的嫩芽,把它掐掉了就没法成长了。我们的原则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发展壮大,目的是越战越强。如果越战越弱,最终元气大伤,甚至动摇了赖以发展的根本,那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这期间,中、苏双方为中国空军战前准备和参战等问题进行过反复磋商,毛泽东发给斯大林的不少电报就是由王秉璋起草的。
1952年初,敌我空战损失飞机的比例由三比一下降到接近一比一时,王秉璋受空军党委委托前往安东调查空战失利的原因,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本来此去是为解决战术问题的,结果却发现作风纪律等不少其他问题。王秉璋在安东一呆就是30天,一边帮助空联司研究、制订战术,一边整顿部队的作风纪律。通过这次整顿和制订新战术,空战形势很快扭转了过来。
1953年2月起,王秉璋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9月,王秉璋被授予中将军衔。1958年11月,张廷发升任空军参谋长,王秉璋因另有任用,只担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一职,不再兼任参谋长。
起初不愿到导弹部门工作
中央军委在1956年决定建立国务院第五研究院,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第五研究院习惯称五院。1959年12月下旬,中央军委在广州两次召开“两弹”(原子弹、导弹)专题研究会议,都通知王秉璋参加。
王秉璋很纳闷:自己在空军工作,与导弹没有关系啊,为什么要自己参加这样的会议呢?会议期间,王秉璋就把自己的纳闷事对与会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说了。
刘亚楼显然知道了中央军委的决定,便对王秉璋说:“中央决定要我和你去五院工作,要去搞导弹工作。”王秉璋一听急了,说:“我胜任不了这项工作。”刘亚楼说:“我顶不住哟,是中央定的,你自己找中央去吧!”
回到北京后,王秉璋还真去找了周恩来。他向周恩来报告说:“总理,我水平低,不懂导弹啊!”周恩来说:“你水平低,那你说,在我们老同志里面谁水平高?谁懂导弹?你推荐一个。”王秉璋摇摇头说:“我推荐不了。”
“你推荐不了,那就由你去干吧!”周恩来说,“导弹是带翅膀的,飞机也是带翅膀的。你是空军的,你们总还算是带翅膀的嘛,相近嘛!”
1960年3月,国务院任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王秉璋兼任副院长。4月14日,刘亚楼对五院领导班子说:“五院领导的分工,经过军委广州会议前后的酝酿,已经定下来了。聂总也于本月4日找我们党委的一些同志作了指示。我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空军,王秉璋同志主要精力放在五院。我不在时,由他拿总。”
4月27日,五院党委向总政和国防科委呈报备案:“五院党委一致同意:刘亚楼同志为第一书记,王秉璋、刘有光、王诤三同志为书记。刘亚楼同志不在院时,由王秉璋同志执行第一书记职务,掌管全盘工作。”这样,王秉璋以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五院副院长的身份到五院主持工作。王秉璋到五院时,正值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的时候。
屋漏偏逢连阴雨。造“两弹”的材料、元件、设备、仪器、样品等订货合同,苏联拖延交货时间不说,还计划不给中国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拒绝承认新中国,实行敌视封锁政策;国内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十分困难。
此情此景,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是上马还是下马,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一些领导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是啊,不得不考虑啊,如果造不出来,岂不白花钱吗?为此,邓小平专门主持召开研究导弹工作的会议。会上,王秉璋进行了汇报。汇报时,他只讲事实,不作评述。
当晚,刘亚楼对王秉璋说:“你讲得很好,40分钟把不清楚的问题都讲清楚了。军委原来的一些顾虑没有了,过去没有完全定的问题都定下来了。”
1960年2月27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的《国防建设工作纲要》强调:“国防工业建设的方针,在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的目标下,应以原子弹、导弹为主,而以导弹为第一,同时注意发展电子技术,应以最大努力,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来着手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按照这一精神,王秉璋立即在五院进行传达学习,并提出:上边有这么大的决心,我们必须有志气,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完成仿制任务和“东风”型号的研制任务。
同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这是仿制苏联P-2型导弹研制的一种近程地地导弹。随后,中国导弹工业开始由仿制转入自行设计。1961年秋,王秉璋在陕西临潼主持起草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暂行条例》。这是中国航天领域的第一部法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始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王秉璋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大功绩
1962年7月11日至13日,王秉璋参加了中央书记处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周恩来、林彪、邓小平、彭真、贺龙、聂荣臻、李富春、罗瑞卿和计委、经委、冶金部、化工部、石油部、一机部、三机部的负责同志。13日,王秉璋向中央书记处会议汇报了五院的情况。在汇报过程中,周恩来说,生产以常规为主,科研重点是突破尖端——导弹、原子弹。五院要和各方面密切协作,研制出以打破美帝等八国的新半月包围圈为目标的导弹。邓小平说,五院不仅不要减人,还要投资。林彪说,军队要向导弹化方向走,常规武器和尖端导弹的研制不能兼顾时,宁可多把重点指向尖端。
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导弹的研制、生产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963年9月9日,聂荣臻对五院的工作作了指示,明确规定了五院今后的型号研制任务、发展研究工作的方针和科研队伍的建设。9月14日,五院召开了院党委常委会议,传达了聂荣臻的指示。9月20日,又召集各分院和院直各部门负责同志作了传达和讨论,提出了中国导弹研制发展的十二年规划。
1964年6月29日,王秉璋和钱学森去靶场再次组织“东风二号”发射试验,连射三发,发发成功。7月16日,王秉璋、刘有光、钱学森、刘秉彦等去北戴河向聂荣臻汇报工作。一见面,聂荣臻就亲切地说,“东风二号”这次试验较原计划推迟了几天,你们这样做好,这样做不是慢而是快。“东风二号”三发试验都比较顺利,不容易。
对于“红旗一号”的试验情况,聂荣臻指示说:“实验程序很重要,一定要搞遥测弹。”这次汇报,还谈到了“红旗二号”(中程地空导弹)的问题以及其他型号导弹的仿制和改进问题。王秉璋说:“我们认为搞型号改进,应以五院为主,工厂应和五院一起搞,不然各厂按各厂的意见各改各的,不容易‘斗拢。”
聂荣臻说:“应该这样做,应该有个‘总脑袋嘛,不要把改进看得太容易了。这次未搞遥测弹,走了弯路,是个教训。‘东风二号上次掉下来,一点也不冤枉,不能看得太简单,摔下来就使我们认识深刻了,所以试车台等很快就搞起来了。‘红旗二号应在1968年搞出来。”
1964年4月23日和7月8日,王秉璋先后两次去二分院听取“红旗二号”研制方案的汇报,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同大家就指导思想问题进行了商讨。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一年多的努力,“红旗二号”遥测弹、战斗弹、中低空模型弹相继试射成功。1964年10月,五院组织了一次“导弹展览”,刘少奇、朱德、董必武、贺龙、邓小平、徐向前、叶剑英等都前往参观。看到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他们都很高兴,说“有了核弹头,再搞出这个弹就解决问题了”。
1964年11月,中央通知以五院为基础成立航天工业部,即第七机械工业部,王秉璋出任部长。王秉璋成了七机部首任部长。
1965年2月,在王秉璋主持下,制定了一个“八年四弹”的导弹工业发展规划,并获中央批准。1966年10月,“两弹结合”的核导弹发射成功。12月26日,“东风三号”发射成功。1970年1月,“东风四号”发射成功。4月,以“东风四号”为基础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揭开了中国航天史的崭新一页。1971年9月,“东风五号”低弹道飞行试验成功。这一连串的地地、地空、海防以及近、中、远程导弹的成功发射,加上卫星的上天,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大振了国威、军威,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在王秉璋主持导弹研制工作期间,中国地地导弹从“东风一号”短程导弹到“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接连发射成功,并成功研制出多种型号的地空导弹和海航导弹。王秉璋成了不折不扣的“导弹元勋”。
1988年,王秉璋获得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具有权威性的《中共党史人物传》,对王秉璋作了这样的评价:“他为巩固与扩大湖西抗日根据地、建设人民空军,特别是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等方面建立了重大功绩。”2005年9月25日,王秉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作者声明:本文由《党史博览》独家编发,未经允许,不准选编、摘编、上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