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出版了《大国的兴衰》一书。该书从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关系等多方面阐述了500年以来世界大国的经济和军事变迁,并对未来的国际格局做了详细的预测。
作为一本饱受争议的畅销书,《大国的兴衰》并不是一部传统的经济抑或政治理论著作,而是作者大胆地将经济、军事和政治关系联系起来,并且将这种关系贯穿于500多年的历史分析中,使得该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为读者观察国际事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正如许知远在该书序言中写的:“判读一本书杰出与否的标志,除去它的思想深度、表达能力、想象力,显然还有一条更不可忽视——它是否具有里程碑意义。”(《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年,P3。下引该书只注页码)
从全书的整体结构来看,肯尼迪在论述的过程中采取了经济和军事战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从经济和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影响的角度来解释国家的兴盛和衰落。在肯尼迪看来,国家的兴衰不是取决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取决于由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等力量组成的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明代的中国,到当今的美国,再到未来的世界五强,世界上的大国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一国可以永久地保持大国的地位,这也正是大国兴衰史的魅力所在。
《大国的兴衰》一书所涉及的一些具体观点对于当今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或许这也是此书在中国广泛流行的原因吧。
大国兴起与国家之间竞争的关系
肯尼迪认为,国家间只有通过相互的竞争才能保持活力,没有竞争闭关锁国必然会导致国家的落后。
在书中,肯尼迪通过同一时代的欧洲和中国实力变化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500年前,欧洲的实力是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的。那时中国处于明朝时期,无论在管理制度、经济基础,还是农业技术方面,都远远优越于欧洲,并且拥有强大的内聚力和改造外来征服者的能力。相反,当时的欧洲还丝毫看不出强大的趋势,“绝对看不出有一天它将出现在顶峰”(P4)。但是,由于明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将自己封闭在世界的竞争之外,导致了中国后来的落后。与中国相反的是,由于欧洲“多样化的地形促进了分散政权的发展和继续存在”(P16),因此欧洲始终缺少一个强大统一的统治力量,这就使得各大国处于不断的征战和竞争之中,带来的结果就是各国科学技术的共同进步,乃至欧洲后来的全面兴盛。
从这个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启示。
首先,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更加重要。竞争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它可以促使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获得话语权不断改进技术,增强经济实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竞争的含义应更多地体现在跨国合作之中,竞争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内涵。这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起国家尤为重要。
第二,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国内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以适应日益扩大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对一国发展固然重要,但并不必然带来国家的兴盛,国内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合理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反面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只有选择适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掌握主动权,才能在获取利益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国家间的相对实力与大国地位关系
从世界格局中大国的起起落落来看,世界的经济中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国家间的相对实力的变化而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在评判一个大国抑或小国的时候,肯尼迪总是将其放置于国际关系的总体背景中去审视,即根据国家的相对实力的对比,而不是其自身力量的发展变化去评判。肯尼迪在书中不止一次强调,二战后的英国,其实并非比战前的经济水平衰落,而是跟战后后起的美国和日本相比而言,其优势在消失,劣势在不断扩大。
在回顾历史变幻的同时,肯尼迪也从相对优势的角度对今天的美国敲响了警钟。今天的美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无人能够动摇,其在全球所占有的战略优势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但是,肯尼迪敏锐地注意到,由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控制领域的不断扩大,利益范围不断扩张,“美国全球利益和它所承担的义务的综合目前已远远超过它能同时保卫的能力”(p503),加上近年来日本以及中国的兴起,美国的相对实力已经遭到了削弱,其大国地位即将受到威胁。虽然肯尼迪的观点遭到了美国国内的广泛质疑,但是其审视问题的角度和对现实犀利的揭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同样,肯尼迪也含蓄地表达了世界要应对中国崛起的观点。虽然中国在今天仍然不具有和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相提并论的能力,但是,在他看来,中国拥有最为迅速的增长速度和巨大的增长潜力,拥有大量核武器和日益增长的常规武装力量。因此,从这种相对实力的变化来看,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这个世界新的主人。诚然,肯尼迪的观点充分显露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对国际格局所带来的冲击,这给正处于摸索中前进的中国人民以重要的鼓励和信心,但是,我们也应当现实地认识到中国自身的绝对实力,充分认识到世界格局在竞争中难以预测的变化,不能就此盲目乐观。
经济积累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肯尼迪在书中阐发了经济与军事的关系,着重强调了经济积累的重要性。在证明这一观点的过程中,肯尼迪并没有采用严格的理论论证,而是用史实来说明。作者指出,经济和科技力量是一国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坚强后盾;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在安全上有了更高的诉求,因此更倾向于发展国家的防卫和军事力量,并且利用军事上的优势向外扩张,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并从中赢得大国的身份。但是,肯尼迪特别强调,经济实力的持续发展是军事实力的支撑。直接以追求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目的的大国,往往可以在短期内增强力量,但如果国家过分追求军事扩张而忽视了经济建设,国家的军事实力『必将遭到严重削弱,扩张带来的庞大开支最终会导致大国的衰落。这是自古就已经一次次得以验证的规律。无论是过去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还是当代美国遇到的困境,无一不是对肯尼迪观点的最好的例证。相反,注重内部秩序和经济积累的国家,则将会在积累中逐渐强大,并且这种强大也更加持久。这点对于正处于上升阶段的中国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经济积累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明确我们发展的目标。无论是大国的兴起,还是大国的衰落,都不可避免地和经济因素直接产生关系。经济是一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一国的兴盛和军事实力的强大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眼下我们应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地发展自身经济,要把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当作是追求的首要目标。
第二,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谋划我们的战略目标。对于当前中国来说,我们应当放眼未来,需要学会发展和等待,不能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不应急于追求国际地位和军事实力的扩大,否则,盲目追求赶超战略的结果可能是“投资拉动导致的经济快速增长破灭,同时各种危机并发”。(林毅夫:“‘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P105)
我们应着力通过内部的改革和自我完善,在国际竞争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适当地扩大国际影响力。只有这样,我们所获得的国际地位才会更加牢固,更加持久。
肯尼迪最后提出了对大多数政府的三项基本的要求:“为国家利益提供军事安全、满足公民的经济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增长。”(P431)从简单意义上来说,就是处理好国防、消费、投资的关系。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这同样也是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行为准则。在欣慰于自己发展现状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对比,控制好国防、消费和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其最大程度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并为成为国际大国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国的兴衰》一书在中国的流行,是因为它对我们近年来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是因为它向世界各国发出了中国崛起的信号。《吴子兵法》有云:“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在回顾大国兴衰史的时候,我们从中获得的更多是对现实的启示,这就是:不论未来世界谁主沉浮,稳定发展,社会和谐,是当今中国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