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责任

2009-08-17 03:34许光明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3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舆论监督职业道德

许光明

新闻摄影报道在当前公共危机事件中,是最能作出迅速反应的新闻手段之一。它具有“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特点,可以通过摄影图片来擦亮“公众的眼睛”,使公众迅速了解事件的真相。同时对于社会法制建设和新闻的社会化监督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在1998年的抗洪、2003年的抗击非典、2008年的抗击南方冰雪灾害以及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新闻记者就通过手中的快门迅速将事件的真相告知了公众,表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表现出了新闻记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闻记者在面对危机事件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感,导致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新闻摄影报道不仅没有出色地发挥它应有的社会监督作用与信息传达作用,也为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带来了不小的隐患。由此,研究新闻摄影记者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强化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教育也就成了当前新闻摄影记者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闻摄影人文关怀与摄影技术的交互影响

在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摄影的传播往往会把精力放在传播的方式与传播途径上,更多的新闻摄影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忽视了人文性的东西,造成了新闻报道与危机事件的报道和新闻宣传的冲突。人文关怀被忽略在很多公共危机事件摄影报道中比较多见,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对陈旧的新闻观念、相对淡薄的新闻意识以及缺乏新闻工作者所必须的职业道德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公共危机的摄影报道实践中,更有不少新闻工作者仅仅将摄影停留在对摄影技能、传播手段的表现,忽略了新闻摄影最终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反映的内容是什么,从而忽略了新闻传播中的人文精神的关怀。在实践中他们只是把新闻传播当成一种单纯技术性、工具性和实用性的东西。其实,新闻当然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体条件才能为受众所接受,实现其社会价值,发挥其社会功能。但“新闻”不等于“传播”,“新闻摄影报道”的内涵和本质决不是“传播”所能涵盖和代替的。为此,笔者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新闻摄影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既注意技术、技法的表现,更要注重不断提高自身对新闻现场的抓拍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营造传播环境与人文语境的共同“生态环境”。在新闻摄影报道中,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使他们懂得了如何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首先要学会用自己的心和用自己的情去讲述人间的故事、去传播人类的文明、去引导社会的进步。

新闻摄影视觉传达效果中的捕捉意识

新闻摄影报道中,视觉传达效果是新闻摄影报道的灵魂。在一定意义上,视觉传达效果必须是建立在公众告知的基础上,而不是机械地通过摄影报道来体现视觉传达的效果。但是在告知的基础上,则必须注重视觉传达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新闻摄影记者则更应该注重新闻捕捉这个关键的元素。捕捉意识,也就是新闻敏感,这是摄影记者必须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其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水平及个人学识和修养的集中表现。它主要表现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能够迅速判断突发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价值而主动出击;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用摄影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加以引导;善于发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社会进步的新人新事而予以跟踪报道等。笔者认为,具有强烈新闻敏感的摄影记者,应该是公共危机事件现场的到位者、日常新闻的提炼者、欲发新闻事件的预感者,更重要的应该是“决定性瞬间的捕获者”。抓拍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论”,至今影响着中国新闻摄影的表现手法。反映新闻的本质并且视觉表现力强的画面有很多,但“决定性瞬间”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摄影记者要培养自己的捕捉意识,多练基本功,这样才能在“决定性瞬间”到来时把握住,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

新闻摄影的社会监督内涵与有效信息传达

应该说,新闻摄影之所以能够在舆论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分不开的。总体上说,它是新闻媒体的一部分,而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主阵地,担负着“上情下传,下情上达”的重任,因而由于依附在新闻媒体这个大环境中,新闻摄影可以讲具备了舆论监督的资质,其舆论监督的效果也因此更好地彰显出来。但是就其本身来讲,它也是具备了多种舆论监督的潜质或可行性的。首先,从新闻摄影的定义来看其可行性。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它基本上涵盖了新闻摄影的本质特点,同时也强调了新闻摄影包括图片和文字两部分,很精辟。尤其是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作为一种形象的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打破了文字的局限性,扩大了受众的范围。那些原来只能用文字来报道的新闻通过新闻摄影来报道,就为那些原本由于没有文化而有读报障碍的人们消除了障碍,因而对于同样的事件,用新闻摄影的手法来报道,其传播范围和效果要比单纯用文字来报道的影响范围和效果大,可见,新闻摄影一目了然的视觉形象性的本质特点,是其进行有效而强劲的舆论监督的必要基础。这为新闻摄影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提供了最大的可行性。其次,从新闻摄影的优势来看其可行性。这里所说的新闻摄影的优势是指与单纯文字及动态连续画面比较后所看到的优势。与文字新闻和口播新闻相比,新闻摄影的优势在于其视觉直观性和现场可证性。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摄影的这一特点尤其明显。再者,新闻摄影的视觉直观性满足了读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尤其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在形象的传递信息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更多的时候人们愿意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看图片报道来获取单位时间的高信息量。对于舆论监督而言,新闻摄影图片加文字的报道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使更多的人来了解事情的真相,形成更大的舆论和舆论氛围,舆论监督的力量也因此增强。

新闻摄影记者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创新思考

上述的新闻摄影报道的特点,决定了新闻摄影报道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新闻摄影记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谨慎自律,做好道德文章。无论如何,每一位新闻摄影记者都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尊重真理及公众获得真理的权利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责任”。尤其是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摄影记者要做好道德文章,必须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真理性原则和客观公正的原则,追求真实,谨慎自律是新闻摄影记者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不利用高科技制造假照片,传播假照片。

理智清醒,慎重对待高科技。高科技的产生是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失当,就会给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果因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导致新闻摄影失去了真实性,而最终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任,那么新闻摄影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们要充分发挥高科技对新闻摄影的促进作用,遵循新闻摄影的客观规律,坚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用好高科技,不要成为高科技的奴隶,要让高科技成为服务于新闻摄影的工具和手段。

加强高科技条件下新闻传播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建设。在高科技的条件下,坚持和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必须与时俱进,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维护新闻传播秩序。对那些制造和发布假新闻照片者,要有相应的法律来进行制裁,使造假者不敢轻举妄动,以切实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让造假者失去生存的土壤。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与新闻价值取向的明确。在过去发生在一些地方的“封口费”等情况,确实表现出当下新闻摄影记者中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状,一些记者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在利益面前抛弃了职业使命,甘愿充当一些利益集团的造假“推手”。这种现象暴露了在新闻摄影记者的队伍中,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记者沉迷于对技术的追求,忽略职业道德的养成。还有就是新闻摄影记者要具备明确的新闻价值取向。新闻摄影主题的价值取向,其实是新闻摄影记者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敏锐地发现新闻事件的主题,并使自己的采访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这样有利于提高拍摄和采访的效率和质量。这一点,在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尤其重要。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新闻主题的价值还要符合以下两个评判标准:首先,要弘扬主旋律,为公众告知他们在危机事件中最需要知道的信息。这是一个政策和原则问题,无论是专业记者还是通讯员,无论是向党报投稿还是向晚报投稿,都不能偏离这个大方向。其次是问题报道要适度、适宜,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再承:《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记者职业道德》,《新闻与写作》,2004(9)。

2.靖海汀:《摄影记者的新闻敏感及职业道德》,《青年记者》,2008(8)。

3.方璐:《论记者的新闻敏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6)。

4.李秀艳:《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作者单位:深圳特区报社)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舆论监督职业道德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