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星 卜民力
摘要:在追求规模办学和高就业率的同时,我们应着眼于人的发展,完善评估体系,以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前提,多元化、多渠道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构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职;人才培养观;培养模式
在经济市场化的大环境下,有些中职学校在办学上出现了只重眼前利益,过分迎合市场的倾向,以至于在教学上以短、平、快的节奏“制造人才”,把学生培养成只有单一技能、窄专业理论基础的“专用工具”,忽视人的自我发展需要。一般而言,在经济发达地区想找个一般的就业岗位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有些家长就认为读职校无用,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将来能干什么,想得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我们的人才培养观,前瞻性地制定出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的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社会上普遍将职业教育视为对经济的服务。导致学校为追求高就业率,过分迎合市场的需要,忽略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教育的真正使命在于传承人类经验和文明。过分强调教学服务于经济社会,势必会削弱教学的内涵,忽视人的可持续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过这样一句话:“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诠释了教育的基本含义。我国台湾教育家贾馥茗在《教育的本质》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所以,教育是为了帮助人类实现生命价值,是一种成就人的事业!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正规划1000多所职业示范学校,上万名骨干专业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在硬件建设、软件储备方面也得到大手笔的投入。与此相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是百花齐放,有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学校自主招生等多种办学模式。模块化课程设置、项目教学法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借鉴、完善中绽放出绚丽光彩。时代的进步,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借鉴,也要求我们在借鉴、创新中寻求发展的平衡点。诚然,西方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社会制度、人文环境甚至地域文化上的差异,“拿来主义”式地学习西方模式,忽略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显然是不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我们要在发展创新中寻求平衡点,只有认清差距、分析不足,才能想办法、抄近路,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捷径。
加大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社会监管力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业评估体系国外发达国家人才培养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帮助学校全面监控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获得地区、社会的认可,更有利于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规范化的教育。如美国的工程与技术评估委员会(ABET),每年都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道德及社会责任等作出评估、指导和要求。我们应该完善制度,使得学校自愿请行业的专家来学校考察、指导、评估;让一些学术团体、技术组织参与学校办学质量监管,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完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在当今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政府提出了:“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口号,构建起了一幅全社会“终生学习、人人有技术”的蓝图。为此,中职学校应着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多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动力支撑。因此,我们要完善课程设置,以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为依据,分析这些岗位群所需的技能要求,明确胜任这些岗位需要的能力、专业基础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解和整合,有效地进行课程设置,使中职课程在朝灵活性和多样性方向发展的同时,兼顾到课程结构的规范性。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学生个体间差异,要以引导学生愉快学习、快乐成长、发展个人天赋为目标,避免一刀切。要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兴趣爱好选学,从而让学生乐学。课程设置要体现科学性和前瞻性,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详实地对市场进行调研,预测出未来三到五年本地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要考虑行业发展的时效性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变化。以制造业为例,在经济发达地区,数控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未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机床操作员,也需要编程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等,为此需增设《数控编程》、《CAD/CAM》、《数控设备与维护》甚至是《机械原理》、《机械传动》等理论课程,开设相应的实习、实训课程,有必要根据学情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
建立国家规划与地方自主相结合的办学机制,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应由国家统筹培养经济、科学、工业等关键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如核电、军工、电力等一线作业人员。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则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侧重地开展。在充分体现教育公平性及大众性的前提下,多方位、多渠道地发展职业教育,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化,不仅有助于发展地方经济,更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确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树立全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观在经济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上普遍认同职业教育是一种对经济的服务,把职业教育当成是经济社会的工具,使得不少企业认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职业院校的事情,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一走出校门就应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能力。其实,学生在学校这段时间只是其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发展阶段,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还要积极参与培养新一代的劳动者,要大力提倡学生在企业中的见习、顶岗实习,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要鼓励企业参与社会办学,纠正企业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的错误做法,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要组织人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传授操作技能。同时,社区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有效补充。生活即教育,政府、社区应建设开放性的教学设施,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组织开展电脑、烹饪、缝纫、维修等培训,开设第二课堂,寓教于乐,在丰富青年人闲暇生活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得到锻炼。同时在这些活动中还会撞击出灵感的火花,使他们产生创业理想,为他们将来就业奠定基础。应创造条件,让社会上的行业能手、专家主动参与到对下一代的培养上来。整个社会还应共同关注弱势群体,体现教学的公平性、大众性,关注人的个性差异,真正做到教育的大众化;应共同关心学生诚信、敬业、合作等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信心,使他们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更好,为将来的完美就业,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
总之,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我们要以关心人的自我发展为前提,回归教育之本义,以培养人格完善、技术全面的现代公民为己任,构建起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学振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我们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6.
[4]黄尧.中国职业教育形势和今后发展的目标任务[J].职业技术教育,2008,(12).
作者简介:
胡金星(1965—),男,浙江海盐人,浙江省海盐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卜民力(1967—),男,浙江海盐人,浙江省海盐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高级教师、工程师、技师,主要从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