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红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基本方式的非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因此,在实践活动的开始就应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关注那些自己所关心的人或事,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那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运用,达到问题的解决,促进能力的提高。
1 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发展搜集信息能力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核心就是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鼓励学生自主策划、自行设计,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变压抑学生思维能力的被动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学习兴趣的闸门就不会再紧闭,就会使教学目标变得明朗,师生思维变得清晰,就会使情感得到体现,能力得到锻炼。
2 挖掘潜力,张扬个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逐渐减小人们之间的距离和差异。现代的学生,喜欢喝口乐,吃汉堡,穿哈韩哈日品牌的衣服,迷恋超女超男,崇拜明星……他们的思想范围内容具有相当的相似性,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因为“时代呼唤个性”,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就这样应运而生,它对发展学生丰富性、多样性的创造思维及能力大有裨益。
教师在活动课中应善于引导,并且善于发现,挖掘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因为,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就是他们最具有原生态力量的动力。教师在活动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不要勉强学生做他不喜欢的事,否则,活动结果就会与预设目标背道而驰。球王贝利的父亲从小就想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小提琴家,但他却对足球情有独钟,于是父亲支持他,贝利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所以,设置一个宽松和谐的情境,唤起学生身上的能量以及创造的欲望,让自主探究能力得到真正培养,是每一位教师的应尽职责,也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3 贴近生活,注重应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掌握熟练技术、技能的合格劳动者。然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们过分地依赖尖端科技,使动手能力逐渐退化:很多人习惯于敲打键盘,用手却写不出漂亮的方块字;很多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孩子,离开父母就拿不好炒勺,握不好锄柄;许多学生获取的知识脱离实际,以致于把猫说成虎,把猪道成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填补高物质水平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首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凡事都必须身体力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在生活劳动中获得快乐、获得知识与技能。在“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展示剪纸等手工制作,厨艺等动手操作技能,大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学生手、脑协调能力的发展。其次,要鼓励学生走近生活,丰富的生活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动手实践材料和对象。鼓励学生多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厚积而薄发,为动手操作的培养奠定基础。最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契机,从细节、琐碎培养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就是这道理。
4 勇于开拓,善于反思,增强受挫能力
综合实践课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智慧,在智慧中获得灵感。但是,由于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智力因素等差异,在实践中,失败总是难免的。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承受挫折能力较为薄弱,遇到挫折可能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爱因斯坦“糟糕板凳”的故事启示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积极反思,找出失败的原因,做到迎难而上,不屈不挠,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受挫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能力培养不应是一句空话,一句套话,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效培养学生行为,使学生个性得到体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兑现。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