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 相 炜
教材分析
大气的运动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然后阐述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并设置“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教材在叙述的基础上,用“活动”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风在三种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学目标
(1)明确热力环流的概念。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2)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3)能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大气运动现象。
教学方法
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播放临沂市民在“诸葛亮旅游文化节”期间放飞孔明灯的影像资料。灯内的蜡烛燃烧后,孔明灯为什么能升上天空?
教师活动:展示孔明灯,让学生猜测孔明灯能升上天空的原因。
学生活动:思考原因1~2分钟。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板块一:有备而来
1相关知识铺垫
呈现资料:①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产生的压力,单位为百帕(hpa)。②影响气压的因素。高度:地势越高,空气柱就越短,加上高层空气稀薄,气压越低,所以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温度:同一高度上,气压随气温而变化。③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周围气压的区域。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的区域。④等压线: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连线。⑤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它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⑥气压差:高压、低压之间的差值。⑦水平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⑧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力。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倾听领悟,结合多媒体图片理解相关概念(对教材内容给予适当的整合、提炼和补充。目的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为学好下面内容务实基础)。
承转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共同探究大气为什么运动?
板块二:高效课堂
2热力环流
教师活动:让学生读课本“热力环流”,结合2-2-6图分析:①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是如何分布的?②当地面受热不均时空气会怎样运动?③简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自主探究,后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动画演示“热力环流”过程,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同一个高度气压相同,所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三地出现受热差异,空气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发现A地受热较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地面受热不均首先出现的是大气的垂直运动。
(紧扣导入,让学生分析孔明灯为什么能升上天空?)
学生活动:孔明灯能升空是因灯内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所致。
教师活动: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在高空,由于A地空气上升,空气密度与同一高度相比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空气下沉,空气密度与同一高度相比减少,形成低气压。在高空,A地上空的空气流去补充B、C两地。同理,在近地面。A地由于空气上升导致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而B、C两地由于空气下沉,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在近地面,空气由B、C两地流向A地。教师强调学生注意等压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比较A、C、A′、C′四点的气压大小。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思考得出,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地方等压面向高空凸出,低压的地方等压面向低空凸出,简记为“高高低低”。四点的气压大小为C>A>A′>C′。
规律总结:等压面弯曲规律为“高高低低”。
问题探究:①空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②高气压的数值一定高于低气压的数值吗?
强调:高低压是相对于同一个水平面而言的,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值近地面的较高。
学生活动: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出答案:①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在垂直面上不是这样的。②不一定,在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近地面低气压的数值高于高空高气压的数值。
(学以致用,播放歌曲“军港之夜”片断。)
(1)海陆风
教师活动:在海边。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是多么富有诗意啊!那么,你想知道海风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探究(让学生看课本“活动”,运用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风和陆风的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交流探究后,一位学生到电脑前操作演示海风和陆风的成因。
教师小结:一天中,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海风对调节气候有很好的作用。这也是人们夏季喜欢到海边旅游的原因之一。
(2)城市风
播放课件图像,让学生课下分析原因。
(3)山谷风
播放课件图像,让学生课下探究原因。
归纳小结: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承转过渡: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高空中的风向与近地面的风向又有怎样的差异呢?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师活动:让学生读课本“大气的水平运动——风”:①说出图2-2-8中,在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②说出图2--2-9中,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③说出图2-2-10中,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指出两图中风向差异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观察思考出示的问题。
铺垫:哪位同学知道风向是什么意思(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播放动画:单力情况下风向的变化。
教师:在仅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情况下,观察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学生冰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教师: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不会存在。由于地球自转,风一旦形成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下面以北半球高空为例。
播放动画:二力作用下风向的变化。
学生观察动画逐一分析:①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的关系如何?②在此二力作用下,风向将会如何变化?③最终稳定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如何?
学生总结:①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②在二力共同作用下风向继续发生偏转;③最终稳定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教师补充:近地面还要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播放动画:三力作用下的风向。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①摩擦力与风向的关系如何?②最终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有什么关系?
学生:①摩擦力与风向相反;②最终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板块三:满载而归
教师: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又是怎样学的?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商讨解决。
学生活动:通过整体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反思,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达标题。
专家点评:这里展示的是2008年10月山东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中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这堂课的设计和现场展示都是成功的,能取得一等奖的成绩决非偶然。①教材的驾驭处理:备课的首要功夫是准确理解课标,灵活处理教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多且难度大,但处理到位,采取了大板块小栏目的做法,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②教学设计精彩:怎样通过师生活动把内容完美地展现出来非常关键。各个环节如何设计,怎样导人、承转、过渡、小结,怎样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继承传统教学的一些良方,这节课做得较好。③课件只是辅助手段:有些参赛教师在制作课件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教学设计却不到位。同样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这节课的课件制作不仅新颖,关键是科学、实用,是为教学设计服务的。④关注学生的学:比赛一方面是看教师的教,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这堂课更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口、动脑、动手,改变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当然,从当时的现场看,如果个别细节处理得更到位些,这堂课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