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红
[摘 要]美声唱法在我国市场上遭受冷遇,因而,美声唱法在我国存在生存困境。在全球化语境中、音乐人类学的视野下,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理念应有所调适,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美声唱法 生存困境 发展理念 音乐人类学
一、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笔者查阅了2008年《明星商演价格表》,从表中可以看出:70万以上的,全部是港台的流行歌手,如刘德华、张学友、周杰伦、成龙等;60万~70万:黎明、谢霆锋、莫文蔚、SHE等;50万~60万:周华健、周笔畅、林忆莲、王力宏、陈慧琳;40万~50万:张柏芝、阿杜、梁咏琪、飞儿乐队等;30万~40万:张信哲、那英、孙楠、蔡琴、刘若英、张靓颖、宋祖英等;20万~30万:陈慧娴、李宗盛、羽泉、张宇、韩红、陈好、林子祥、何洁等;10万~20万:王杰、罗大佑、女子十二乐坊、腾格尔、孙悦、解晓东、蔡国庆、臧天朔、彭丽媛、汤灿、谭晶、王宏伟、祖海、陈思思、董文华、阎维文、郁钧剑、殷秀梅等;4万~10万:彝人制造、阿里郎、香香、景岗山、潘美辰、黄安、文章等;1万~2万:蒋大为、郭峰、零点乐队等。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港台歌星的出场费明显高于大陆歌星,流行歌手的出场费高于民族歌手;唱中国歌曲的美声歌手在价格表中还可以看到名字,唱外国歌曲的美声歌手是没有一个,从这至少可以看出,流行音乐的受众要远远超过民族音乐,特别是港台流行音乐是非常受大众欢迎,而民族音乐的受众就少多了,并且当红的歌手能够列在排行榜里的也不过10个左右,西洋美声境遇就很不理想了。在中央台的“欢乐中国行”、“同一首歌”这些收视率较高的娱乐栏目中也难见到他们的身影。一般的歌厅也是,唱通俗的出场费最高,其次是民族唱法,唱美声的几乎不能进入普通大众的娱乐消费范畴。
也许你会讲,美声是一种高雅艺术,把它束之高阁而区别于普通大众,只有真正懂艺术的人才能欣赏,只有美声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声乐艺术。如果是这样,我想美声的发展境地就会同古琴一样有着相同的宿命。古琴艺术历来视为“君子”——士大夫修身养性之器,成为雅乐的代表,而与“小人”——凡夫俗子无缘,从而远离了生动的民间音乐,逐渐趋于僵化就必然脱离民众而走向衰落。同样,美声音乐的受众也只是从事专业音乐的一小部分人群,得不到普通民众的共鸣。在市场经济社会,任何一种唱法不能逃避市场的检验,没有市场就是没有受众,没有受众,这种艺术就不可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因此,美声唱法的发展是不是也应该从流行音乐的发展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美声唱法自20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我国涌现出了大批声乐人才,不少佼佼者走出国门进入世界舞台,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美声唱法在普通大众中却遭受如此冷遇,始终被少数人认知,大众认同度和社会影响还很小,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从事专业音乐研究者的深思,其中的原因很多,
首先,生理机能的差异性。中国人的语言是靠前的,西方的语言基本上是靠后的。拿英文来讲,我们国家所要求普及的英语,我们很清楚其发音是要求靠后的,因此,中国人讲英文就不是那么容易说得地道,因为中国人说话的习惯是靠前的。据笔者调查,外语专业的专职老师中,10个里面最少有9个嗓子都出过毛病,嗓子沙哑,容易疲劳,长声带小结,等等。我们在讲自己的语言时,只要不是大喊大叫,嗓子是不会出现任何毛病的,而中国人讲英文为什么会带来诸多的不适呢?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在讲英文时是压着嗓子讲的,否则就会发音不准。相反,英语语言的持有者就不会有这些毛病,他们往后说就是一种自然,正如我们的语言考前一样也是一种无须训练的自然状态。因此,从生理机能上讲美声唱法在我国有其不相适应之处。
其次,审美习惯的差异性。中国人的歌唱的声音特点是靠前的、明亮的、纤细的、甜美的;而美声唱法似乎恰恰相反,因而特别不符合中国人民普通大众的审美习惯,
再次,文化的差异性。由于语言上的障碍,文化的差异性,致使很多的听众根本不明白美声唱法所演唱的西洋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听这类作品因而感觉茫然,味同嚼蜡。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得不到普通大众的欢迎也是情理中的事情。至于那种认为只有少数精英人士才具有高级文艺欣赏能力的观点,这种孤芳自赏的封闭视阑本身是没有多少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美声唱法的发展理念的调适
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中,世界上的各种艺术都是自主、自洽、价值地位上平等的,世界上各种民族、各种地方艺术之间可在多维度的互动、对话、交流甚或交变中得以开显。
西方文化固然好,可是撇开了一个国家的传统和文化,模式化地谈理论是非常荒谬,也是极其危险的。理论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有用的,只有最适合的。我们要用“有用的”、“适合的”这种理念上的转变打破了盲目的因循,走向理性和务实。我们应该科学地强调东西方发声理论的交汇与融合,这既是发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也是国际性与本土化有效互补的问题。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对矛盾体,但这种矛盾也是发展的动力,应当更好的利用。为什么要国际化,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各种唱法的特性,具有国际化竞争力。本土化也不是固步自封,重要的是立足本土,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如何建立中国科学发声的理论体系,不应该是西方发声理论的简单的翻版或拷贝。也不是对中国传统发声理论的简单梳理和总结。如果只是将我们演唱实践贴上一些传统的标签,或者再贴上一些西方的标签,就不能算是融合。这首先需要我们肯定我们自己的发声理论、发声方法,我们不能说我们的发声方法不科学,只能说我们发声有其自身的特点。当然,也有待丰富和发展。我们还应该强调所有声乐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在不同的声乐文化之间实现平等的互动、对话、交流甚或交变。比如说,我们不能狭义地认为,美声唱法只能用来演唱外国作品,不能演唱中国作品。例如,2008年的青歌赛上,绝大部分采用美声唱法的选手都是演唱的外国作品,只有很少的选手用美声唱法演唱了中国作品。并且也可以听得出来,他们的这种结合也是相当的不成熟。当然,参加国际比赛时,我们可以用来演唱外国作品,以显示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美声演唱我们中国作品,以显示美声在我国的发展,而不是永远的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就像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流传全球,我们的火药用来制造爆竹了,国外却用来制造炸弹了。在国内,我们可以用它来演唱我们自己的作品,我们要用各种风格的演唱方法来反映我国人民的生活,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感情,弘扬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我想,这才是我们学习美声唱法的真正目的,才是美声唱法应有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第六节)•《溪山琴况》与古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