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新秋
经常在窦桂梅老师的报告中听到《教学勇气》一书。于是,我想窦老师别出心裁的教学可能都是从此书中获得的勇气吧。于是,《教学勇气》就成为一本好书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如获至宝地购得此书,打开书页:
帕克·帕尔默,美国作家、教师、活动家。
本书探索教师的内心生活。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
别样的身份与角度,深深吸引了我。
我是用心的教师。
这是全书开篇之句,读来亲切、自然,开启了诚恳的促膝交谈。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又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但是那天晚上我下班回到家里,却再一次确信自己永远干不好教书这一行,这个令人头疼的职业。我既恼怒于某些学生,又为自己束手无策而尴尬。我反复思考一再在脑海中浮现的问题:到了我这个年纪,是否可以改行?也许在教学之外我还可以从事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我知道怎样做好的工作?
这是帕克·帕尔默讲述自己开始教学生涯的第三十个年头时的经历与感受,弥漫全书的是袒露心声的勇气。故事是描述这种真实的最好方式。这样的讲述、这样的故事,文中俯拾皆是。源于实践的理论,是长青之树。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帕克·帕尔默深入到书中提及的非同一般的组织中开展工作。源于帕克·帕尔默自己的教学实践,源于有“我”的文字,这是《教学勇气》吸引我的根本原因。我们不仅从书中的理论观点中获得启迪与智慧,还从帕克·帕尔默教授身上收获感动与幸福。有情感的记忆,才是有力量的,才是永恒的。
过不分离的生活
完整的、不分离的自身认同——这是优秀教学核心的整合状态,也是这本书的核心概念。
帕克·帕尔默说,“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的决定”堪称“不可分离的生活”的活典型。1955年12月1日,在一辆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公交车上,她坐到了为白人专设的前排座位上。并拒绝给白人让座。在她的壮举推动下,金(King,M,L_)领导了一场公共交通联合抵制运动,最终导致联邦法院作出判决,宣判公交车种族隔离法违宪,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公民权利运动。
罗莎·帕克斯作出这样的决定根源于她的心灵: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不管心里多么动摇,但内心深处渴望的自身完整要求她必须这样做。当她意识到不能再向那些损害她自身完整的某些东西妥协时,她对惩罚的理解就在突然间飞跃了。
在探索教师的内心生活后,帕克·帕尔默提出两个观点:
其一,人的心灵是值得万分珍惜的教学之源。教师唯有立足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才可能和外部环境实现完美和谐的交织,从而生成优质教学。这里的心灵是取它古代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其二,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在于构成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集,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们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由此可见,“人的心灵”与“自身认同、自身完整”在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一书里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
当有人问他,给教师提供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不是来得更实际吗?帕克·帕尔默说,30年来,他努力探索教学技巧,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重新开始,感到恐惧无处不在。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他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自身”“自我”“真我”“我”,多么珍贵的教学资源!综观名特教师的课堂:于永正、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周益民……他们哪一个人的课堂里没有一个独特的完整的“我”?反观我们自己的教学,缺失自我的分离现象随处可见:拿名特教师的教案上不出那种感觉;集体备课后的公开课只剩下流程与操作;毫无表情地刻板地照本宣科……大部分教师的课堂里都少了一个“我”。
帕克·帕尔默发现:教师内心世界的特征之一就是恐惧。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
走进教室的教师是恐惧的。恐惧显得笨拙,恐惧暴露贫乏,恐惧遭遇陌生的问题,恐惧难以收场,恐惧让学生看穿无力帮助所有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走进教室的学生是恐惧的。恐惧失败,恐惧出丑,恐惧暴露无知,恐惧被拖进想回避的问题,恐惧自己的偏见受到挑战。
但制度提供许多保护我们免受直接冲突的方法。为了避免正面交锋:教师躲在讲台、资历证书和权力后面照本宣科;学生埋头笔记本中保持沉默。为了避免正面交锋:师生躲在学科客观性后面,学生说:“不要让我去思考这些材料——只给我事实。”教师说:“这些是事实——不用去思考它们,直接记住就行。”
当教师的恐惧和学生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增——教育就瘫痪了。帕克·帕尔默告诉我们:不要害怕;我们只有认清了我们自己的恐惧才能洞察到学生的恐惧。
我总会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心于我的恐惧之中——因为在我的内心世界景观中还有我表达和行动的天地。
伪装是分离的别称。造成教师和自己内心分离的外在原因是教育体制,内在原因是恐惧。“如果你身在曹营心在汉,就会带来致命的损害。”帕克·帕尔默希望教师过“不分离的生活”。
过“不分离的生活”,就是默认,即使我们拒绝遵从制度的要求,制度也没有凌驾于我们的力量。过“不分离的生活”,就是坐到“公交车的前座”,即使制度要求我们回到“后座”去。不再抱怨造成教师地位低下状况的制度条件,也不再心照不宣地与其敷衍。相反,常常和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一样简单:在每天的教学中,以敬重我们内心最推崇的价值的方式教学,而不是以符合制度规范的方式教学。这一切都源自深爱教育,不忍使它堕落。
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
权力是外部赋予的,而威信是发自内心的。
权威、威信来自教师的内在生命。从威信这个词本身的词义来看,原创是其核心内涵。权威、威信赋予那些被认为是原创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生活的原创者。而不是那些照本宣科地扮演远离于他们自己心灵的角色的人。一旦教师靠法律或技术的强制力量过活,他们就无权威、威信可言了。
教学共同体
共同体是本书的另一个关键词。因为现实是群体共享的。认知于共同体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学习于共同体中分别是第四、五、六章的标题。我想本书还可以有另一个名字:我,共同体。
在共同体形成外在形状和形式之前,它一定要在完
整的自我中生根;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自己后才能与别人和睦共处。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
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
这一部分由认知、伟大事物、空间、“牧羊犬”几个重要概念构成。在否定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认知模式后,帕克·帕尔默提出自己的认知模式:
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
假若不是这样的话,认知的进程很久前就完全停止了。为什么我们甚至于到现在还不断挑战我们今天所持的观点?因为我们的注意力的中心是主体,主体不停地呼唤我们去深入地发掘它的秘密。主体拒绝被局限于现有的结论。帕克·帕尔默说弗罗斯特的诗句是对重要事物、对主体最贴切、最令人信服的解说:
我们围着圆圈跳舞,但是秘密就坐在中间且知悉一切。
“伟大事物”——帕克·帕尔默惊呼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伟大事物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如生物学的基因和生态系统、哲学和神学的隐喻和参照系、文学素材中背叛与宽恕以及爱与失的原则、人类学的人为现象和族裔、工程学的原料的限制和潜能、管理学的系统逻辑、音乐和艺术的形状和颜色、历史学的奇特和模式、法学领域里难以捉摸的正义观……诸如此类的伟大事物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聚焦点。
帕克·帕尔默认为,如果我们要把课堂作为真正的共同体,一个让我们彼此坦诚相对的共同体,我们必须在教学的核心范围内,加入一件伟大事物,也就是第三事物。只有对“伟大事物的魅力”充满深深的敬意,认知、教学和学习才能根植于神圣的土壤,教师才能从其日常工作中获得一种神圣的感觉。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源自于聚集在伟大事物周围的、复杂互动的真正共同体。但是优秀的教师所做的,要远超过把共同体中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优秀的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一想到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我们就得提醒自己尽量少花时间用信息和我们自己的想法把空间填满,而要多花点时间营造一个学生与主体及彼此对话的空间。
当学生说得完全不正确时,我对这种挑战的感觉最强烈。我身体内的每个细胞都想站起来以真理之剑击破这个谎言……当我考虑我的选项时,就变得更清楚了:其实我不需要马上去挥舞这把剑。即使谎言出现在我的面前,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以后,我们和真理都依然存在。接着,每当我从想要急迫地回应退后一步。群体中就越有可能另有人迈前一步,挑战刚才发言的那一位。这时,真正的共同体就活跃起来了。
思考如何开放共同体的“空间”后,帕克·帕尔默探究在这一共同体中自己的“角色”。在教师工作坊,帕克·帕尔默让教师填空:“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他要求大家尽快完成,马上接受发自内心的影像,抵抗任何去审查或修改它的诱惑。老师们为自己提出许多成功的隐喻:一道瀑布、一名爬山向导、一名园丁或一个天气系统。
帕克·帕尔默认为,当教学处于最佳水平时,自己就像一头牧羊犬——那种专门在野外赶羊的苏格兰柯利牧羊犬。牧羊犬有四项功能:维持一个使羊群能放牧和吃草的空间;把羊群聚集在那个空间中,找回走失的羊;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当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光了,它和羊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它们需要的食物的空间。
在“牧羊犬”管领的空间里,学生必须自己喂饱自己——这被称为主动学习。为了不让课堂涣散,牧羊犬早就会对不听劝的羊吠叫、警告而且常常足以及时阻止它们变得固执顽劣。假若经过反复警告还有顽劣者不服管教,一意孤行,牧羊犬会情愿让其面对野狼带来的劫数,也不会牺牲整个羊群。一只牧羊犬会“心慈手辣”,而不是扮演“老好人”的角色。把学生比作“羊群”。把自己比作“牧羊犬”,显示了帕克·帕尔默源于自我的教学勇气。
在上面几个概念中,我个人认为“伟大事物”对教学共同体的形成最重要。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我们的课堂效率不高,我们的课堂激不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关键在于我们和学生围着一个欠缺伟大事物的圆圈而坐。窦桂梅老师上课,有激情,但她的激情是对“伟大事物”的激情和热衷于把“伟大事物”而非教师本人推到学习圆圈的中央。她的课堂有一个个这样的“伟大事物”:《秋天的怀念》中的好好活、《牛郎织女》中的爱情、《丑小鸭》中的高贵、《我爸爸》中的父爱……所以,她的课堂才会那样精彩。
学习于共同体
帕克·帕尔默认定:在教学的任何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优质教学的源泉是千差万别的心灵。在此基础上,帕克·帕尔默进一步认定:聚拢在被称为“教与学”的这一伟大事物周围是我们成为优秀教师的不多的几条途径之一。
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
世上只有一种诚实的方法可以用来精确地评价多元化的优质教学,就是身历其境。我们一定要观察彼此的教学,起码要偶尔做到这点,而且我们一定要花更多的时间讨论彼此的教学。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打开心门,打开教室之门,不要让盘踞于内心的恐惧吞噬掉我们教学的勇气。同时,我们也应记住对话的基本规则——
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心灵就像野生动物那样,坚强、能迅速复原,可是又有点害羞。当我们冲进森林大声呼喊,叫它快出来好让我们帮助它时,心灵仍藏在那里。但是如果我们安静地坐着去等候一会儿的话,心灵可能会现身。
机构即使没有领导者也可以只按行政规则办事而生存一阵子,但是教师共同体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需要领导。目前,民间有许多诸如“教师读书会”“成长俱乐部”等形式的教师共同体,但都是一些有识之士在做,经费、时间均得不到保障。其实,构建教师共同体是校长及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与教学对话的共同体并不单纯是寻求支持和成长机会的个人的自愿性选择,而是教育机构要求教学人员尽的专业义务——因为个人化的教学不仅阻碍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而且也助长机构的无能。个人化的教学使得教育机构很难更好地集中力量完成其使命。
帕克·帕尔默认定“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要求教师在构建教学共同体、参与学习共同体之前必须获得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但如何获得“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散见于字里行间,没有专门叙述的章节。但我认为帕克·帕尔默从怀特《永恒的国王》中摘录的诗文可以作为对该问题的回答:
“伤心最大的益处。”梅林回答说。“是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这是绝对灵验的。你可能衰老到全身在颤抖,
你可能彻夜不眠,静听你紊乱失调的脉络……
你可能看到你周围的世界被邪恶的疯子蹂躏得面目全非,
也可能得知你的荣耀被更卑劣污浊的小人践踏在阴沟里。
只有一样东西可对付它——学。
学习为何人世如此沧桑,学习什么令它变迁。
只有学习能令你的思维永不枯竭,
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
也永不起后悔的念头。
学习这东西最适合你。”
学习,共同学习,这是最适合我们所有人的。
我的阅读理解结束语,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这本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因为你会发现它就是在写我们自己的生活,其中一些智慧的话语常令我凝思、沉想: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
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
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
这样的话语不胜枚举。书中还有大量的引用,我不能知晓他们每个人的身份,但我从诗文与话语中知道,他们大多是诗人、思想家、教育家……这些典雅秀丽、激情、思辨的语言也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
佳作链接:
《静悄悄的革命》,(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
日本东京大学知名教授、教育理论家佐藤学,20年如一日地与教室里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然后才有了本书中真实生动的观察,才有了诚恳朴素的建议。我们感到平易近人,因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