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妍茹
摘 要:“十一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支撑,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根本,以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努力提升农村基础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战略体系
1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在稳定粮油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构建优质高效农业, 加快林、畜,旅游等产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着力巩固粮食生产。吉林是全国的主要的商品粮的生产基地,农安和榆树的是重要的产量大县。吉林省作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产量占到全省粮食总产量的近80%。金灿灿的玉米曾经给吉林省带来了辉煌。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建设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和农业,最为受益的也是农村和农民,所以它是近年来最受农民欢迎的一件大事。生态省建设,将粮食、蔬菜、瓜果、干鲜山货等升级为生态品牌,提高了农产品价值,以品牌打开了市场。于是资金便流向农村,农民从中受益,腰包也渐渐鼓起来。吉林省2004年做过一项统计,绿色品牌产品累计达到572个,绿色品牌生产企业和基地达到250个,年产量达到423万吨,实现产值62亿元;绿色农产品生产面积占农业种植面积的12%。这些会说话的数字给农村和农民带来喜悦,变成农民的笑声。有个例子颇有说服力,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进行生态养鹿,存栏总量达到3.8万只,实现年产值两亿多元,仅此一项创人均收入2000多元。还有太平镇成立了“小村姑生态食品有限公司”,销售品种达20多个。他们还进行了野菜棚栽,卖出了好价钱。“小村姑”成为城里人的热门话题。生态给太平镇带来新前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当地人说:“有了绿色产业链,生态路上奔小康。”双阳仅仅是吉林省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类似“小村姑”的品牌,在各大城市热销。白城的生态芥麦、长白山的无公害药材和木耳等,不可胜数。再以经济欠发达的白城市为例,他们以燕麦开发为重点,建设绿色健康食品生产基地,还有有机粮生产基地、湿地草原药用植物生产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后面连着的是一批循环经济型的深加工企业。生态致富的路在生态省建设的统领下不断拓宽和延伸。这些令人振奋的事例说明,生态省建设最大的动力和潜力都在农村,亿万农民期待着生态省建设给他们带来富裕。吉林农村出现的农村生态奔小康组曲,不仅是近年来农民积极性的一次大喷发,而且是奔向小康社会的一个载体。三是加快发展标准化农业。目前吉林省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市场拉动的农业标准化运行机制,企业和养殖户的标准化意识进一步增强。实行标准化生产,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日渐被企业和农民所接受,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扩大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促进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四是积极发展畜牧产业。 乾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牧业小区建设工作,强化措施,完善政策,扎实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县新建牧业小区11个,牧业小区总数达到54个,畜禽养殖总量达到693万头(只),实现牧业产值7.6亿元,比2007年增长46.5%。他们采取政府扶持、信贷支持、社会投入、农户自筹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障了牧业小区建设的资金需求。2008年,全县共投入牧业小区建设资金1.8亿元,投入财政资金6.28万元用于小区养殖户贷款贴息。在政府的引导和优惠政策的激励下,部分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和县内外客商纷纷投资兴建高标准、大规模的养殖场和牧业小区。长青牧业小区就是由个人投资兴建的,现已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成标准化牛舍12栋,引进肉牛1000头,建成后总投资可达1.5亿元,牛存栏量可达5000头、年出栏量达10000头
2 开发利用农村优势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农产品资源和农业产业现有基础,努力把资源、农产品、市场、农户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一是吸引“三资”开发农业。充分利用国家对农业开发项目的扶持政策,突出以抓工业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多元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依托原料基地进行深加工和主要技术及产品开发,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营销业。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企业就是扶持农业的理念,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中小规模农业企业,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类企业,力求形成大中小齐全、门类配套、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健全完善农业产业链。二是大力培育农产品牌。我们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同时,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与培育农产品品牌结合起来,在已经创立的不倒翁粉丝、旺润火腿肠、金五粉丝等农副产品品牌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国家、省、市著名商标品牌,进一步提高品牌农产副品的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农产品的含金量,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三是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鼓励超市、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向农村延伸,配套建设农副产品批发配送中心。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参与农副产品流通和经营,着力发展以技术、劳动和资本为联合体的“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壮大黄川草莓、石梁河葡萄、西榴蔬菜等各类田头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各类营销大户,促进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流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实现种养加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更加广泛地带动基地生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企业、农户互利共赢。
3 强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坚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村经济的现实增长点、农民增收的主抓手。一是拓展就地转移主渠道。加快建成以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和一批中心村为依托的三级城镇建设体系。二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培训中心、乡镇劳动所作用,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学历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输出劳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三是推动“凤还巢”工程。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倡导外出务工人员“凤还巢”,引导广大农民成为创业主体,变“打工仔”为“小老板”。
4 着眼于改善村镇容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统筹乡村的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是建设新房舍,按照“节约性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地域特色的居住房。二是新设施,不断完基础设施,重点加强交通、水利、电网及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形成内畅外联、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比较完备的水利设施和安全饮水体系,安全统一的城乡电网和方便快捷的广播通信网络。三是新环境,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体现新农村时代特征,按照卫生标准建设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改良工程:改水,改善农民用水状况,建蓄水池,安装自来水或饮用安全水,解决人畜饮水与农用水的困难;改厕,修建卫生厕所,修建下水道;改灶,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节柴节煤灶。
5 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加快农村规范化进程。
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村级规范化建设,全面实行财务、村务、党务“三公开”,全力推行“两会制”,对涉及群众利益的村务大事,由村“两委会”提出决策议题,提交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然后由村干部执行。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民情恳谈制度及村规民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打进民主监督制度,成立村务公开小组、民主理财小级,实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积极化解村级债务,严格控减农民负担,控制新债发生,规范农村干群行为,逐步实现村民自治。力争再用2年时间,使全县所有村级组织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