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ese:翻译体?翻译症?翻译腔?

2009-08-11 09:01杨普习刘典忠周小岩
中国科技术语 2009年3期

杨普习 刘典忠 周小岩

摘 要:针对译名混乱一直是学术界普遍关注和长期争论的问题,回顾了西方和国内学者对translationese的研究状况,通过概念对比的方式对translationese的三个通用汉语译名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规范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译名,翻译症,翻译腔,翻译体

一 引言

《上海翻译》2006年第4期曾刊载王宏的文章《Translation Studies 能否一词两译——质疑“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书名翻译》,对“Translation Studies”译名问题提出商榷,这反映出国内学术界长期存在的译名混乱问题,其实类似情况又何止此一例。笔者不揣浅陋,在参阅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及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予以规范,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人。

二 西方学者translationese研究概述

在西方学者中,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其著作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最先对translationese一词进行了界定和讨论。 就此国内许多研究者,如范仲英认为translationese是奈达为了描述C某C种C翻C译现象而专门造的词[1]。英国翻译

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其著作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对translationese一词也有所提及。Translationese在西方辞书中涉及更少。笔者查遍手头资

料,发现只有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收录了translationese词条,并将其定义为 “A general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 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 [2](“通常来说是一个贬义术语,用来指因明显依赖源语的语言特色而让人觉得不自然,费解甚至可笑的目标语用法。”[3])

三 国内学者translationese研究概述

国内诸多学者对translationese都有所论及。范仲英在其著作《实用翻译教程》中首次提到translationese,在第九章范先生以翻译症为题对这一现象作了介绍,但范先生却认可translation syndrome为“翻译症”的对等翻译。随后,刘宓庆在其两本著作《当代翻译理论》和《文体与翻译》中都提及translationese,均将之视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刘先生认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带有贬义,它应该是指带有“不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翻译色彩的译文[4]。王治奎在其著作《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的第八章以力戒“翻译体”为题对翻译体现象作了介绍,王先生认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是指“我国翻译作品中存在的语言文字非规范化运用问题”,并且认为translationese和translatorese均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5]。吕俊在《英汉翻译教程》中以“翻译腔”的功与过为题对translationese作了一分为二的介绍:“翻译腔”破坏了译入语的风格,但在表达方法的引进、新词语的译介、语言表达形式的改革等方面的确起过不容低估的历史作用[6]。孙致礼倾向于将translationese译为“翻译症”,并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开辟专章分析了“翻译症”的症状表现。孙先生认为带有“翻译症”的译文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不顺,既违背了汉语语言的规范,又败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不通,往往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把读者引向歧路),诊断出四条病因(照搬英汉词典的释义,照搬原文的功能词,照搬原文的语序,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并提出克服“翻译症”需要解决好的四个环节(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语汇问题,句法问题,认真做好审校)[7]。

和西方辞书相比,国内多部辞书对translationese都有所收录。在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中,translationese以“翻译体”的条目形式出现,但林先生却将该词定义为:“翻译体,又称翻译腔或翻译症……”[8]孙迎春在《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的汉英术语对照部分将“翻译体”译为 translationese,在英汉术语对照部分把translationese译为“翻译体,翻译腔,翻译术语” [9]。谭载喜主译的《翻译研究词典》亦将translationese翻译为“翻译体”。方梦之编著的《译学词典》将“翻译症”视为 translationese的对等翻译,并认为:“翻译症,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症状往往并不是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原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10] 陆谷孙编著的《英汉大词典》将translationese翻译为“翻译症”,并解释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11]。

此外,笔者利用中国知网对translationese在国内学术论文中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检索,发现有15篇文章其篇名、摘要及关键词将translationese视为“翻译腔”的对等翻译,11篇文章将其视为“翻译症”的对等翻译,7篇文章将其视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针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国内学术界似乎各执一词,由此产生了译名混乱问题:translationese到底应该翻译成“翻译体”“翻译腔”还是“翻译症”,抑或三者皆可?

四 translationese译名辨析

其实在笔者著此文之前已经有学者注意到translationese的译名不统一现象,如孙致礼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就指出:“这种翻译语言,有人称翻译体(或译文体),有人称翻译腔,有人称翻译症。三个名称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说‘体、‘腔、‘症是否有个变态程度之差异,似乎还可以探讨,但本书不准备做这种‘节外生枝的事,只想选择‘翻译腔一词……”下面笔者拟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做这种‘节外生枝的事”,尝试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予以规范。

先区分一下“翻译症”和“翻译体”。“翻译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译文中不符合译语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其“病因”是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不懂变通,患有“翻译症”的译文意思并没译错,译文读者勉强也能理解,只是表达不地道、生硬、别扭,甚至滑稽[12]。相比较而言,“翻译体”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品格”,它使得原文中一些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得以保留,这些表达方式反映了异域的思维模式和风土人情,可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价值[13]。

“翻译腔”和“翻译症”是一回事吗?二者又有何区别?“翻译腔”属于中性词,它客观地描述了一种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翻译现象,有“翻译腔”的译文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不过翻译味浓一些而已。比如说一个人讲话“洋腔洋调”的,但对理解他的话并不造成多大影响,最多也只是一时的不适应;而“翻译症”其影响程度要重得多,此种“病症”当然需要尽快“诊治”,否则必然侵蚀目标语,撼动其根基。

那么“翻译体”是否如孙致礼所见,等同于“译文体”?香港学者金圣华认为:“‘译文体是……一种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佶屈聱牙的表达方式;一种大家看来碍眼、听来迍耳、说来拗口,却又乐此不疲,以为非如此不足以表示自己前卫先进的流行文体。”[14]故此“译文体”类似于笔者上文提及之“翻译症”,此种“流行文体”当及时接受“救治”,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当尽量避免之。

最后回到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问题上。综合分析西方辞书的定义,可知translationese通常用来描述某种由于明显依赖源语的语言特色而形成的目标语用法,也就是说,它并不会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仅仅使其觉得不自然、费解甚至可笑而已。故翻译为“翻译症”有用词过重之嫌(况且“翻译症”有其对等语翻译形式translation syndrome);而翻译成“翻译体”亦有不妥之处,正如相关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翻译体”有其积极作用,这层意义是translationese所不曾包含的;而“翻译腔”代表着一种因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而有失自然、不够流畅的译文风格,符合translationese的英语释义,是translationese最贴切的汉语译名。

参 考 文 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98-109.

[2]Shuttleworth, Mark& Cowie, Mori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187-188.

[3]谭载喜.翻译研究词典.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54-255.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590.

[5]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74-184.

[6]吕俊.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6-318.

[7]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95-103.

[8]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84-185.

[9]孙迎春.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27-28,261-262.

[10]方梦之.译学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6.

[1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2013.

[12]赵尚.硬币的两面——译本文体的是非功过. 宜宾学院学报,2007(10):101-103.

[13]冯兴石.文化翻译中的“翻译体” 现象.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95-96.

[14]顾炎斌.难为筑桥人——金圣华教授翻译甘苦谈[EB/OL].http://season.ouc.edu.cn/news/xyxw/200704/1999.html.

杨普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257061

刘典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257061

周小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理学院, 257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