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平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我认为这种经济学的说理相当精巧,把经济学分析作为破解迷案的手段也新颖之极。”的确如此,马歇尔·杰文斯创作的奇案中的经济学系列读物开辟了一条激发学习经济学兴趣的新路。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说:“如果亨利·斯皮尔曼(《夺命的冷漠》中的主人公)不曾存在,上帝也必定会创造出一个来。不过马歇尔·杰文斯做到了,读者们也就跟着受益匪浅。”
马歇尔·杰文斯正是《夺命的冷漠》的作者,这其实是美国经济学杰出教授威廉·伯烈特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艾辛格两人创作小组的笔名。然而,在这个笔名里却结合了经济学界两个伟大人物的名字: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杰文斯。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继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之后又一位划时代的经济学大师。至今我们学习的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仍是以马歇尔经济学理论为核心的。而威廉·杰文斯则是“边际三杰”之一,有“边际效用理论之父”的美誉。
1870年代,英国学派杰文斯、奥地利学派门格尔、瑞士洛桑学派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虽然这3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放弃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抗衡。
到了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正式出版。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及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的理论,如供求论、生产费用论等,提出了系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广泛流行于西方。
二人小组取笔名马歇尔·杰文斯可见其宏图壮志。事实上,这本书的故事的确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塑造的人物也栩栩如生,打动人心。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亨利·斯皮尔曼教授受人之托,来到英国剑桥帮助收购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故居。没想到,他的朋友费恩遭到来路不明的袭击,斯皮尔曼与夫人利用游览剑桥之机进行调查。马歇尔故居的卖主有意把房子卖给另一位知名人士——剑桥大学主教学院院长哈特。但出人意料的是,哈特此时突然遭人谋杀。斯皮尔曼决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最后的凶手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作者将经济学原理巧妙地用到了破案的过程中,使读者在“悦读”中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曾经说过:“经济学很简单,难就难在对它的运用。”奇案中的经济学系列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运用经济学的大门,开辟了一条激发学习经济学兴趣的新路。
人们时常把经济学想得很神秘,认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专利。事实上,各种经济学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常常听说“谷贱伤农”,但不知就里。为什么会出现“丰产不丰收”?降价可以促进销量增加,国家却为什么要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我们时常说资本主义腐败,宁肯把牛奶倒进大海里也不给穷人喝!是资本家头脑缺根弦,还是我们忽略了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价格战是商战中常用的武器。在很多人眼里降价是促销的灵丹妙药,于是价格战漫天飞舞、昏天黑地,结果几败俱伤(两败俱伤已不足以说明竞争的残酷和伤害的广泛)。如何脱离价格战的苦海?殊不知,涨价也可成就一番伟业。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商品适合涨价销售呢?这些均可在经济学原理中寻找答案。
毋庸置疑,从破案小说的角度讲到、用到经济学原理,奇案中的经济学系列是成功的。在《夺命的冷漠》中就运用到了马歇尔的经济人假设、信息不对称等经济学原理,而该系列著作也陆续讲了边际、均衡这些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是对于既想轻松阅读,又想系统学习经济学体系的读者而言,本书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具体说来,就是经济学的信息量仍显不足。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非常畅销的《我在美国当律师》(张晓武、李忠效著)一书,虽然该书也涉及了一些美国的移民法律,但只是些支离破碎的内容,人们真正感兴趣地是张晓武如何在美国奋斗成功的故事,而不是要在此书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美国移民法体系。因此,将此书归为励志书而非专业法律书是恰当,事实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该书成了畅销的励志书。
我在美国也曾看到过一本系统介绍美国移民法体系的书,由史蒂芬·慕嘉谟律师撰写的《美国移民法大全》。这是一本翔实的工具书,有大量实用的表格,然而却过于枯燥抽象,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和掌握。
于是,产生了第三条路线,用讲故事的方法系统介绍美国移民法体系的著作《移民美国》(刘平、刘军编著)。该书摒弃了大量枯燥的表格,增加了对美国基本情况的介绍,对非专业人士而言,该书既好读易懂,又系统实用。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将故事书的可读性与工具书的实用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是否也可以成为介于深奥、专业的经济学著作、教材与破案小说类《奇案中的经济学》之间的第三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