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奥委会前主席 彼得·尤伯罗斯(Peter V. Ueberroth)
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我想起38年前,由于一位美国运动员错过队车而得到的一段友谊,给予了中美两国、乃至全世界永恒的礼物——体育外交。
故事广为人知且鼓舞人心:1971年,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格伦·柯万在日本巡回赛期间误了队车,此时一辆载着中国运动员的巴士停在了他面前。中国最出色的乒乓球手——庄则栋,用手势与柯万交谈,两人还互换了礼物。 他们简单得体的交流,却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并为两国开启政治对话铺垫了道路。这被称为“乒乓外交”。正因如此,后来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尼克松总统1972年历史性访华,中美关系破冰并在1979年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友谊第一”的精神在随后几十年里成为中美两国体育不断交流的指南。最好的例子便是中国决定参加遭到苏联抵制的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中国所展现出的领导力保证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地延续下去。由231名中国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进入主会场的那一瞬间,是历史性的一刻。迎接他们到来的那持久不衰的欢呼声是我最珍爱的奥运时刻之一。我为自己能够记得中国怎样得到第一块金牌而感到自豪。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以15块金牌和32块奖牌的成绩震惊世界。
正因为有了中国在1984年的参与和洛杉矶奥委会为迎接他们所作的努力,今日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才能成为庆祝体育发展、个人进步的盛会和联结世界各地人们友谊的永恒纽带。政治不再存在于奥林匹克的中心舞台,中美两国在1984年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改变。
去年夏天,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她作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国对体育外交的深刻理解。尽管有外部力量把奥运会当作一个政治斗争的平台,但中国仍然把赛事的焦点引向了公平竞争和文化交流。美国很荣幸能参与本次盛会,因为中国友好地向世界开放,并且那也是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之一。
我们在体育界的合作远不仅是奥运会。今年也是连接中美两国的“篮球外交”30周年。篮球吸引人们的关注是在1979年,当时美国NBA冠军华盛顿子弹队来华访问,与中国国家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如今篮球风靡中美两国,并带来了一个个令人兴奋的时刻。说中国培养了一些NBA热门球星一点也不夸张,如王治郅、姚明、易建联、巴特尔。
在过去的30年间,美国政府大大提高了体育外交的程度,而体育在中美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特别。正是两国运动员的互相尊重和体育精神的发扬,使几十年前的冷冻关系得以升温。我深切地希望并相信在下一个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中美两国之间的体育外交能够使我们继续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本文由陈莹翻译。)